第 135 章(3 / 6)

的感觉。

在小诸葛口中,沙门在五代时就是著名的流放之地,太祖皇帝在沙门岛设立监狱的最初目的是惩办犯事儿的禁军士兵。

乾德元年,女真遣使献名马,太祖皇帝免了岛上居民的赋税,让他们专门养马造船。

流放去沙门岛的囚犯也得劳动改造,朝廷不养闲人,到了沙门岛都得干活。

不过那都是登州禁止海运之前,澶渊之盟后朝廷禁止登州海域和辽东通船,女真那边和大宋的联系少了,现在沙门岛还有没有养马不太清楚。

在岛上养马,还怪稀奇的。

到了真宗年间,禁军很少再被刺配到沙门岛,那地方就成了盗贼的流放地。

无论是拦路打劫的草寇还是聚众叛乱的反贼,无论是贪污腐败的官员还是科举舞弊的读书人,只要犯了事儿都有可能发配沙门岛。

后来到了仁宗年间,很多原本应该判死刑又恰逢赶上大赦天下的罪犯侥幸保住小命后大部分也是流放沙门岛,如此以来,岛上罪犯的凶残程度就大幅度上升。

没办法,朝廷讲究仁德,能不杀生尽量不杀生,死刑犯遇到大赦天下是他们运气好,只要不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就都改死刑为流放沙门岛。

死刑改死缓,如果流放去的是别的地方,那些死刑犯估计要乐死,偏偏他们去的是沙门岛。

直接处斩大不了就是死,去沙门岛是生不如死,但是前头还有条生路在钓着他们,万一将来运气好就出去了呢?于是就生不如死的熬着。

岛上环境恶劣,毕竟是流放重犯的地方,让他们过的太舒服了不像话。

官府给岛上供应的粮食有限,岛上只有八十多户人家干

些打杂的活计,人多了衣粮水源都供应不上,顶多容纳三百人生存。()

犯人要吃饭,守岛的狱卒兵丁也要吃饭。

⊕本作者醉酒花间提醒您《[北宋]给苏轼当弟弟的那些年》第一时间在.?更新最新章节,记住[(()

然而朝廷每年往沙门岛流放的罪犯就有两三百人,流放的罪犯数量远远超出沙门岛的容纳量。

每当犯人的人数超过三百,那么超过的部分是死是活就全看运气了。

在十年只进不出的情况下,岛上的犯人只剩下一百八十个,剩下的近三千囚犯大概率都成了鱼食。

其实饿死囚犯并不是什么稀罕事,别说海上的监狱,就是其他州府的大牢也经常有这种事情发生。

早在真宗年间朝廷就知道沙门岛的犯人很多是冻饿而死,派去沙门岛查看情况的大臣觉得这样不行,调查完了便请朝廷往岛上拨粮食。

真宗皇帝说上天有好生之德,把犯人饿死也不是事儿,就打算派人往那边送粮,但是当时的枢密副使马知节强烈反对。

天下那么多吃不饱肚子的百姓朝廷不说救济,沙门岛那些犯了律法的人渣凭什么让朝廷拨口粮养活他们?

朝廷又不是不许案犯亲属探监,那些重犯要是有亲戚朋友给他们送东西那就让他们送,没人管没人问的直接饿死拉倒。

沙门岛上的百姓没吃没喝请求朝廷拨粮他肯定什么都不说,岛上关的都是重犯还想要粮,饿死之后找阎王要去吧。

最后给口粮的事就不了了之,沙门岛监狱继续进行饥饿大逃杀。

岛上缺衣少食,狱卒兵丁肯定不会饿着,要是人数实在太多,他们还会想办法控制一下犯人数量。

没办法,那地方只进不出,朝廷还年年往里送人,不控制一下人数他们连落脚的地儿都没有。

沙门岛四面环海,控制人口数量最简单的法子就是直接扔海里喂鱼。

生病了?扔海里。

残废了?扔海里。

偷懒不干活?扔海里。

总之就是,只要狱卒看不顺眼,干活时左脚先踏出牢房都能是扔海里的理由。

反正朝廷每年都会送罪犯补充人口,沙门岛不缺人,粮食就那么多,没有价值就去死吧。

据说当年仁宗皇帝觉得沙门岛的狱卒杀囚犯不人道,让沙门岛的狱卒不得因为囚犯生病或者别的原因就杀人,生病了得给他们治病,不能直接给他们“安乐死”。

和活着受罪相比,直接扔海里喂鱼怎么不算是安乐死呢?

不过诏书下到沙门岛,听不听还是那些狱卒说了算。

还是那句话,能被流放到沙门岛的都是穷凶极恶之辈,有好些本来就该直接斩首示众,运气好赶上大赦天下才捡回一条命。

这种人还想治病?美的他们。

登州那么多百姓生病没钱买药,有那个钱去帮无辜百姓不行吗?

朝廷要真想解决问题就别动不动就把人往沙门岛流放,上天有好生之德,怎么没人想想那些被谋财害命的受害者?

对着犯人倒想起来有好生之德了,

() 脑子有病吧?

本来就是该死之人,干脆利落的死在铡刀下是便宜他们,既然来了沙门岛,那就别怪他们手下不留情了。

惨什么惨?他们要是安分守己会被流放到沙门岛?

白玉堂非常认同这个做法,“就是就是,没有犯过错的百姓还救不过来,那些作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