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一下——大明的军队和武官(2 / 2)

左军都督府:管辖浙江都司、辽东都司、山东都司;

右军都督府:管辖陕西都司、陕西行都司、四川都司、四川行都司、广西都司、云南都司、贵州都司;

前军都督府:管辖湖广都司、兴都留守司、福建都司、福建行都司、广东都司、江西都司;

后军都督府:管辖北直隶、大宁都司(别名,北平行都司,后废弃)、万全都司(就是宣府)、山西都司、山西行都司(就是大同)。

——————

大明朝武官的品阶~

这个得说明一下,天天看历史小说的可能理解。

但不知道的人更多,什么总兵>副将>参将>游击>守备等等

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

总兵、副将、参将、游击、守备,凡是这类动词的武官,统统是“作战部队”的称号。它代表职责,不表示官位。

称号不是品阶,就像司令,县保安团也是司令,全国也是司令。

大明每个省的军区衙门叫‘都司’(都指挥使司),主管军政,三司之一(另外两个是主官民政的布政使、主官司法的按察使)。

都司的主官叫都指挥使,都有总兵称号,意思是总领所属兵马。

总兵的品阶高低,五花八门。

如果不是正在打仗的部队,或者不是前线部队,平时只有正式官职,是没有上面那些称号的。

但是‘打仗’的部队太多了,有些朝廷还不收回,就造成了一种假象,误以为那是品阶。

总兵、副将好理解。

参将,参谋、参与的意思,不是动动嘴的意思。每个武将首先有自己的直属兵马,如果一支部队有个人赋予参将称号,代表他可以提供意见、辅助大战,胜败都有责任,他的直属兵马,一般是所属总兵范围内相对重要的力量,对大局有影响。若没有,就很光杆了,照顾好自己就可以。

游击,是防区内游动出击,意思是直属兵马可以在防区内灵活作战。一般都是猛人。

守备,表示你的直属兵马负责某一片的防御。

既然是称号,就可以赋予很多人。

比如作战部队分路出击的时候,每一路都有上面的这些称号。

不管带多少人,一路的总指挥,都是‘总兵’。

这个总兵在品阶上与都司府的都指挥使,天差地别。

大明武官的正式品阶,是这么分的。

百户(正六品)、副千户(从五品)、正千户(正五品)、卫指挥佥事(正四品)、卫指挥同知(从三品)、卫指挥使(正三品)、都指挥佥事(正三品)、都指挥同知(从二品)、都指挥使(正二品)。

这是地方武官的品阶,再往上,就是五军都督府。剩下的什么镇抚、经历、知事、断事,都是后勤属官。

都督佥事(正二品)、都督同知(从一品)、左右都督(这是两个职位,左为尊,正一品)。

到此,武官到头了,再立大功,就是伯侯公爵,明朝没有子男两爵。

这些官名,才是武将的正式品阶,有官才有品。

前面的那些称号,任何一个区域性的武将都可以获得。

比如,辽东大战前期,四路总兵、十路总兵,这些总兵实际品阶只是卫指挥使,或者都指挥同知。

再比如,每个实职都指挥使(省区主官、一镇主官),都会加衔,加都督同知或都督佥事,这是品阶,类似现在的中将。表示朝廷对他的支持,拔高品阶,容易指挥。

明朝的武将官名实在模糊,卫指挥使、都指挥使,一字之差,品阶和实职差了十倍远。一个都司的都指挥使下面,有很多卫指挥使,一卫,正式编制就是5600人。

——————

扯了一堆,不如再扯扯。

明朝的巡抚,不是按省分的(以前我很困惑)。

比如,南直隶有应天巡抚、凤阳巡抚。北直隶有顺天巡抚、保定巡抚。山西有山西巡抚、大同巡抚。山东有山东巡抚、登莱巡抚。

巡抚可以节制三司,但不主管三司。都司府的上级是五军都督府,布政使的上级是朝廷六部,按察使直属于都察院。

这其中,布政使、按察使,大部分地盘比巡抚大。

若按照现代人的思维惯性,巡抚节制三司、三司管地方,明朝没有一个省份能从地理上明明白白划分清楚。

巡抚,不是地方官,他是京官,属于都察院,是钦差身份,没有固定品阶。

巡抚出镇地方,一般正职是左、右副都御史,然后加衔,加六部某个侍郎。

若正职是左、右都御史或加衔六部尚书(一般兵部、户部、吏部),表示他有很大的麻烦,都是去做大事了。

像巡抚、总督、经略、总理(大明有总理,而且大多是战区武将,不要喷),动词类的官职,均是皇命钦差。

—————

有机会再扯,呵呵,真是扯了一堆,欢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