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老读者,直接跳过不影响”
大明最精锐的军队,不是边镇。而是京师京营、南京京营。
京营是大明的叫法,最恰当的叫法应该是国防军,大明主力部队。
京师京营包括: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
五军营,由大明各行省选调出来的精锐骑兵、步兵组成的野战军,不同时期人数不等,大概十万出头。
三千营,最初是塞外降丁三千蒙古骑兵组成,这就是他的名字由来。嘉靖年间发展到约七万人后改名神枢营,全骑兵部队。
神机营,是朝廷直接指挥的战略机动部队(法理上归皇帝直接指挥,平时由勋贵代管,比另外两营地位高一点)。营专习神枪、神炮,正式编制就是六千人左右。后来又加入 5000 骑兵,称五千下营。
南京京营,主要负责在大、小教场操练南京诸卫所轮班官军,同时操练的有南京神机营。直属池河营于江北,专城守、护陵寝。振武营,选南京各营锐卒及淮安府、扬州府丁壮者充任。
两个京营的兵马大明前期一直是流动的,各省都司派精兵轮驻,虽然一直没有废除,但为了减少钱粮,中后期越来越少,间隔时间越来越长,到天启、崇祯,干脆没有了。
——————
我们现在看明末的战斗,都是边镇有强大的作战能力,两个京营是垃圾。
这是因为我们‘已知结果’,先入为主。
在大明皇帝、百姓、百官,甚至边镇的卫所眼里,京营都是当时最强大的武力。
边镇的卫所,世代都是军籍,是民兵、边防。
有相对高的战斗力,是他们经常面对骑兵袭击,更敢拼命。
而且,明代的军制,不是死的。
中后期边镇的进攻性战斗,并不是卫所在主导。——这个很重要。
大明的军事制度,从正统年间开始,是两种并行,一个卫所制,一个营哨制。
卫所制为在全国各地军事要地设立卫所驻军,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亦隶属于兵部,有事从征调发,无事则还归卫所。
世袭的军户,每户派一人为正丁至卫所当兵,军人在卫所中轮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给军队及将官等所需。
卫所兵的职能在于“种地、守备、辅兵”,若外调大战,得补钱粮,重新抽调整训才可以。
营哨制,也就是募兵制,和卫所军不同,募兵不世袭,虽然为兵,但隶属于民籍(这点很重要)。
募兵完全是战斗部队,募兵的粮食补给,军饷完全来自朝廷直接支出,不是来自屯田所获,而且饷银也比卫所军和民壮要高。
募兵的骑兵、步兵、车兵,拥有正式的编制——营哨制。一般是五人为一伍,二伍为什,三什为队,三队为哨,五哨为总,五总为营。
这样卫所军和营哨军的分工就明确了。
卫所军主要负责驻守,治安,屯田,而营哨军则主要负责机动作战。
因此,卫所军成了正兵(正式军籍,不是主力的意思),而营哨则是机动的奇兵(战兵)。
到了万历时期,为了契合这种分工,卫所军若想参战,则必须(划重点)编入营哨建制。
编入营哨的卫所军官,也要遵守营哨的编制,因此明朝中后期的主要作战部队都是营哨军。
京师京营、南京京营,法理上全是营哨军。因此,他们很烂,但他们饷银依旧很高。
注意,京师有卫所兵,叫京卫指挥使司,他们平时和京营驻地挨着,有的还在一起,但职权、编制与其他卫所一样。顶多是皇帝眼皮子底下,好过一点。
……
说明白了吧?
平时看电视剧、电影,可能大家有个疑惑,为什么每个边镇,说起来十几万、二十万的军士。
皇帝问,“可战之兵多少?”
答,“一万”。
这就是在说营哨军,也可以说是战斗部队。
卫所军要参战,必须派饷、加练,这就是朝廷额外的军费开支。
明末辽东消耗了全国的营哨军,还要不停加练,不停加饷,他们,并不是辽东镇的兵,是全国抽调过去的,只不过属于当时当地的主官指挥。
一句话,辽东巡抚、总兵,在指挥全国战兵战斗。当时每个省、都司府都有摊派。除了九边和北部省份,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四川,都有大量战兵到辽东战死。
耗完了,又加练辽民,又耗完了,所以大明完了。以前老误解,为什么辽东战败,大明朝如此不堪一击,就是这个原因,因为大明朝的可战之兵没有了。
……
大明朝为什么要把最精锐的部队放到京师?
这很好理解,因为是封建社会,皇帝为尊。
所以勋贵才是京营的主将,都是信得过的人嘛!
——————
五军都督府怎么分工?
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五都督府的总称,统领全国军队的最高军事机构。公、侯、伯署府事,同知、佥事参赞军事。
中军都督府:管辖南直隶、河南都司、中都留守司(临濠府设为中都,下辖8卫1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