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渠四句,一夜之间传遍长安。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吴王次日一早,难得的穿戴朝服,早早的入宫面圣。
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向幽帝进言,请他下旨将这四句列为儒家经典,传于天下,好教天下人知晓读书为何。
幽帝龙颜大悦,大笔一挥,亲自写下这四句。
又令门下省拟旨,快马加鞭传诏各处,由当地官府出资,请匠人凿刻,立碑于县学乡塾之外,使天下读书人共闻之。
后又赞许中书侍郎杨中衡教子有方,德厚流光。其子杨烨德才兼备,堪为栋梁,可为文林郎,赐宫中藏书十卷,先贤典籍一本,待春闱高中,再重用提拔。
可以说,杨家父子今日在早朝上是彻彻底底的露脸了。
文林郎只是一个清闲文散官,从九品,真真切切是属于芝麻绿豆大小的。
若是平日里,没谁会把这个文林郎放在眼中,甚至还不如县衙的一位典史巡检。
但幽帝亲封就意义不同了。
此前幽帝钦点杨烨为当朝驸马,就等着钦天监和礼部定下吉日,杨烨就会和青玄公主完婚。
而后就有消息传出,幽帝特许杨烨可入朝为官,但此事终归只是传闻,没有落到实处上。
可这文林郎一封,那就是幽帝坐实了此事,撕开了一道口子,往后杨烨若是真能在春闱高中,自可入朝为官,旁人也不能在多嘴什么。
更重要的是,幽帝选的时机恰到好处。
横渠四句经过昨晚的一夜发酵,早就风传长安,连杜春堂这位
老学究都叹服称赞,更是放言要与国子监祭酒商议,将此四句悬于国子监,令天下人知。
这个时候,谁还能跳出来指责这四句的不是。
莫非你是怀疑我杜春堂的眼光?!
他杜某人虽说只是一介司业,手无实权,但喷人的本事却是一流,而且还是个不畏强权的,逮谁喷谁。
当然。
如果只是为了给杨烨撕开一道口子,那就太小瞧幽帝了。
在封赏杨烨之前,他可是又夸了一番杨中衡的,在这个节骨眼上,幽帝的意思就很耐人寻味了。
朝堂之上谁不是成了精的老狐狸,不多长几个心眼又怎么可能在这里站稳脚跟。
这不。
紧接着事情就来了。
中书令黄苍时上疏请辞,言年老体衰,老眼昏花,打算告老还乡,颐养天年。
幽帝在朝堂上痛心疾首的挽留了一阵,但黄苍时心意已决,幽帝也只能允了他的奏疏,封了一个从二品的文散馆光禄大夫,赏白银千两,令黑羽卫派遣人手,护送黄苍时一家老小平安归乡。
待到黄苍时跪谢天恩之后,吏部侍郎就上疏请奏。
“启禀陛下,黄大人告老还乡,为我大幽之憾。但中书令一职厚栋任重,不可空悬啊。”
“刘侍郎言之有理,请陛下圣裁,早做决断。”
“请陛下圣裁。”
满朝文武齐齐躬身。
幽帝坐在龙椅之上,微微眯眼,不动声色的问道:“刘爱卿为国为民,朕心甚慰。依刘爱卿所见,何人能但此重任啊。”
“启禀陛下,中书令一职兹事体大,陛下圣心独裁,臣不敢妄言。
”
吏部侍郎刘罗才微微颔首。
“但据臣所知,黄门侍郎赵修成赵大人老成持重,有济世安民之才,拳拳报国之心。臣斗胆,举荐赵大人担任中书令一职。”
“启奏陛下,臣附议。”
“臣附议。”
一时间,又有数人出列拱手附议。
其中官职最高的便是礼部尚书周长河和户部尚书朱显。
长安城中三宗一家,三宗为秦,朱,赵,一家为周,皆为门阀世家之首,底蕴深厚,如庞然大物。
三宗一家百年来互有联姻,但如今捆绑得最深的还是周赵两家,周长河的正妻便是出自赵家,正是赵修成的二妹。
秦朱两家虽然抱作一团,但却不如周家和赵家这般。
刘罗才是周家的外戚,此刻出面请奏,本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后面出列的御史中丞,谏议大夫都是周赵一系的人。
但朱显的声援,就让幽帝有些不满了。
三宗一家彼此之间争斗不少,朝堂之上的位置也只有那么多,一方势大,另外一方就只能暂时隐忍。
中书令不是寻常位置,正三品,掌管一部,更是在政事堂占据着一席之地。
权柄之重,比之六部尚书也不遑多让。
按照幽帝一开始的设想,黄苍时告老卸任,秦朱两家自然会和周赵两家争食,幽帝再拖延几日,作壁上观,就有坐收渔翁之利的可能。
到时候再将杨中衡推到台前,他一言独断,不但分化了三宗一家,同时还在政事堂中安插了一个自己人。
可现在,三宗一家似乎就此事抱作一团了。
看看这朝堂,成何
体统!
幽帝深深的吸了口气,语气轻飘:“诸位爱卿,可还有其他人选。”
“启奏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