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郡,意图收复洛阳。
毕竟已经有了一个安禄山的前车之鉴,皇帝再也不敢让另外一个武将带着几十万大军呆在一个地方不走了。
看着哥舒翰带着二十万大军龟缩在潼关内不肯出战迎敌,又从自己的小道消息里得知对方在潼关外的军队不足四千人,而且全是残兵败将,当然这是假消息,皇帝做了一个他之前的帝王经常做,他之后的帝王也没少做的事情。
他要开始强行操作战役了。
皇帝传旨到潼关,要求哥舒翰即刻启程远征敌军。
哥舒翰自然不从,上书劝阻皇帝:“潼关大军,为应固守以弊之,不可轻出。”
但是多疑的皇帝完全听不进去,并且以怀疑哥舒翰意在某己为理由要求哥舒翰立刻出征迎敌不得延误,倘若避战以军法论处。
其实这些,是李九州早已料到的,所以他才即刻呈书给皇帝,希望能够劝说。
然而皇帝看了李九州的书信,丝毫没有动摇自己的想法。
孙子兵法曰: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这一战,从走出潼关开始,唐军的胜算就是可悲的零。
皇帝的圣旨连连发往潼关,哥舒翰无奈,只好准备率兵出关,一场影响大唐帝国命运的潼关大战即将开始了。
就算明知道是埋伏圈,也要硬着头皮往里扎去送死,只因为上位者一拍脑袋,下位者就要丢命,这便是封建主义的终极形态。
尽管哥舒翰多次上书给皇帝解释此中意味,李九州也上奏表劝阻,说哥舒翰老病昏耄,守关有余,出战不足,一旦哥舒翰离开潼关,剩下的那帮乌合之众根本不足以与敌军抗衡,只要哥舒翰守住潼关,按照他们的计划,击破安禄山指日可待,若潼关出师,有战必败,到那时京师不守,天下之乱就很难平定了。
但是这些话皇帝统统听不进去,再加上杨国忠在他耳旁不断地煽风点火,一心要治哥舒翰于死地,将国家利益置于一边,落个被乱刀砍死的结局还是便宜他了。
皇帝和杨国忠,君相二人铁了心把哥舒翰往火坑里推。
哥舒翰为了不陷入不忠不义的境地,只好忍辱负重,凛然赴死。
为了太子的安危,哥舒翰命人护送太子回京。
二十万大军主将,已经年迈的哥舒翰,嚎啕大哭了一场。
知道这是一条必死之路,但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所以哥舒翰的命,这二十万大军的命,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平息皇帝的猜忌而去送死的。
只是不知道他是在为自己哭,为士兵哭,还是在为即将风雨飘摇的大唐哭泣。
数日后,哥舒翰带领军队出潼关迎敌。
身在河阳的李九州一直探听着潼关那边的消息,从皇帝发出第一道旨意催促哥舒翰开始,李九州便知道了,大事不好了。
虽然接下来接到的消息都是哥舒翰拒绝执行皇帝的执行,固守潼关,上疏劝说皇帝,但李九州明白,他是拗不过皇帝的,早晚还得主动出击。
而最坏的消息是,主动出击还不够,皇帝命哥舒翰跟叛军决战,务求一击制敌。
知道灵宝之战的结局和重要性,李九州坐立不安,这场影响大唐命运的战争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上,真恨不得此时守潼关的是自己。
只是自己这边正跟史思明的主力军纠缠着,想支援潼关,可谓是鞭长莫及。
“看来潼关将要不保了。”李九州叹着气,对郭子仪和李光弼说到。
两人也是用兵高手,从种种迹象中已经看明白了,深知皇帝和杨国忠二人将哥舒翰逼到了退无可退的地步,若是带着守关的主力大军出去跟叛军决战,恐怕是凶多吉少。
更何况,哥舒翰还是带病在身,手下的士兵虽号称二十万,也都是一群乌合之众而已。
唯一让诸人庆幸的是,哥舒翰提前命人将太子护送回了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