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口之家(1 / 3)

裴纶离开后,白靖文回到署堂那边等了一会,果然有萧景行派过来的医官给他处理伤口。

手上脚上都有烫伤,加上这两天如此折腾,伤口基本都裂开了,医官费了一下午才帮他处理完,将他右手包了个严实,左手和脚上也都缠了许多圈绷带,特意叮嘱每天换药,七日之内不得沾水。

白靖文不咸不淡应付过去,看署堂门口那个计时的铜制刻漏,已是临近酉时(下午五点)。

酉时是翰林院散衙时间,要是宫里没有特别的差事,比如起草书写加急的诏书制诰之类,翰林院的官员便能各自放班归家。

值此放班时间,之前在文华殿那边看白靖文如何倒霉的人都聚拢了过来,比如同期的榜眼、探花,还有上面一些侍读、侍讲和学士都过来表示问候,只因白靖文已经证明自己与纵火案没有关系,太子萧景行也明确表示替他向宣和帝伸冤,那么白靖文就还是新科状元以及六品修撰,翰林院这些人当然得照常跟状元郎亲近。

白靖文一一应付过去,考虑到自己才穿过来一天多点,为了避免“行止怪异”,引来这些相熟的同事怀疑,也给自己更多熟悉状元白靖文的时间,他主动向主管翰林院的大学士告假三日,大学士通情达理,直接给他批复下来,他便独自从翰林院后门离开。

之所以走后门而不是前门,是因为他家在外城广宁门大街上,就靠近大报国寺那一带。

论及住址,就不得不提状元白靖文的家庭状况了。

他家是个典型的小富之家。

白家先祖已不可考,只知大宁朝建立之时已在京城居住,但由于世代务农,家中基本无人识字,也就没有族谱这类东西记载,从白靖文开始算起,四代往上已无法考证,从白靖文太爷爷起直到白靖文父亲这一代,白家在京城西郊已经攒下三十亩七分粮田,十二亩旱地,白家又是四代单传,这些田产没有因分家而分散,全聚在白靖文父亲手中,这使得他们家底颇为丰厚。

有了这份家底支撑,白家在京城也购置了房产,还是一栋两层的小楼,底楼是粮店,楼上是住房,加上四头耕田的水牛,一辆出行的马车,在京城算是“有房有车”,中等偏上的人家了。

不难想象,也只有这样的人家才能出得起送给教书先生的昂贵束脩以及支付各种书籍笔墨纸砚等等费用,支持白靖文读了二十年书,考了十多年的科举,在古代,一般的农家子想要读书考取功名并不现实,温饱都没解决,哪来的钱读书?虽不说绝对,但寒门状元这种例子少之又少,遍观史书,翻阅科举题名录,状元、榜眼之流十之八|九出自富贵大族、书香世家,盖因科举也发展成了一门产业,大部分便利被那些近水楼台之人垄断了。

白靖文这种家世出身能考中状元,归根到底是他自己有慧根加之的确付出了一番常人所不能忍的苦功,当然了,他的父母也相当重要。

父亲白厚存人如其名是个厚道人,他除了打理白家那些田地,什么吃喝嫖赌陋习都不沾,在对白靖文的教育上,除了给足银钱支付学费,只让白靖文勤奋进学,多听先生的,其他从不多余说什么。

至于母亲就更加以身作则了。

母亲陈玉娘原是小家碧玉却非典型的贤妻良母,她嫁入白家之后,并不安于柴米油盐、相夫教子,而是自学识字算术,然后不顾旁人闲言碎语,亲自担任白家的粮铺掌柜,将生意和账面打理得滴水不漏,白家能在如今这种世道不退反进,离不开陈玉娘孤心经营,白靖文没开蒙入学之前便认了上千字,全是她教的。

毫无疑问,幸福的家庭环境基本都有一个共同点——肯给关爱控制欲又不强的父母。

这也是孩子的莫大的幸福。

想起状元白靖文的父母,再对比自己的家庭关系,白靖文自嘲一笑。

前世,他的家境并不比状元白靖文差,他父亲的公司已经做到了上市规模,钱这种东西从小就不缺,但他缺爱,他七岁时母亲因病不治,父亲很快重组了家庭,后妈对他并不坏,但他没法接受管另一个人叫妈,阿姨也不行,高中毕业到首都上了警校之后,他基本没有再回去过,工作之后家庭关系就更加淡漠了,逢年过节他都主动申请执勤,无非是找个借口图个清净。

既然他现在取代了状元白靖文,算是托了人家的福,用一种特别的形式死而复生,先不说能不能找到放火烧翰林院的幕后黑手给他报仇,起码对待人家的父母要有应该的态度,不能不冷不热,不闻不问。

如此,他从翰林院后门出来,叫了一辆马车,说了广宁门大街的住址,由车夫送他回去。

这段回家的路并不短,从翰林院到广宁门,直线距离不下二十里,也就是十多公里,走路穿街过巷弯弯绕绕,成年人都得走两个多小时,如果是坐马车,路上通畅的话,一个小时左右能到。

他到家的时候,已经临近晚上七时了。

天边夕阳垂落,广宁门上高耸的城墙遮挡了一半的太阳,漏出的另一半光线投射过来,在这一片房屋的阻挡下,照出许多黑色的投影,如果此时爬到城墙那边俯瞰,千家万户,残阳染血,说不得是一副令人心生豪迈的壮阔景象,但从白靖文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