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86年4月起,即我出生不久的两月后,我们这里开始出现旱情,接连一个多月几乎都没下过雨,当地的气象部门用人工降雨的法子也没用。
稻子此时正是灌浆出穗的时候,可惜田里早已是干的土地龟裂,稻谷也无法正常生长,长期干旱又引发一场蝗灾,还好规模不是很大,经过村民们20多天的努力终于制止住了。
但时至今日我们那还流传着一首童谣:
蝗虫发生连四邻,飞在空中似黑云。
落地吃光青稞物,啃平房檐咬活人。
(当然有些夸张的成份,但确实造成了很大影响)
村里的水井早就被挑干了,每天取水都要跋涉十多里的山路,十分艰难。二叔还在铁路局里工作着。爷爷七十多岁了,我母亲也还在月子里,都不能干重活。挑水的担子就落在了我父亲肩上。他每天要挑两次才能勉强满足我们一家四口一日的用水量:早上一次,下午三点多再去一次。
父亲每天早上四点多钟起来,随口吃点干饼后就晃着两个大木桶外加一个小桶同村里的同是挑水的人一起上山。大概在早上八点半左右太阳刚刚升到树梢的时候,父亲就肩挑着一满满一担水,手里再提着一桶水,“呼哧呼哧”的进到院子里来。
爷爷这时就会立即上前接过那一小桶水,随后他们总是很小心翼翼的将水倒到厨房里一个大大的瓦缸里,生怕浪费了一滴水。
这可是实实在在的“生命之源”啊!
这时,母亲便搬来一张凳子放在院子里阴凉处,然后过来帮忙把父亲汗透了的短袖脱下,用干毛巾细心为父亲擦拭着脸和身子。
父亲就会对着母亲笑笑,然后变戏法似的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一些野花或者野果子来给母亲……
时间转眼来到了6月中旬,这时候开始陆陆续续下了些雨,虽说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吃水问题,但“远水止不了近渴”,父亲还得每天下午去挑一次水,日子渐渐好了起来。
然而,就是在那一天父亲永远离开了我们。
那是六月底的一个炎热的日子,父亲像往常一样拿起扁担和木桶和我本家的一个外甥一起上了山。
他是三点一刻走的,但到了晚上七点还没回来,母亲突然有种不祥的预感,爷爷也感到着急。就说:“再等过十分钟,还冇得就叫人上山去找找!”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结果还是不见人影,爷爷便喊上了几个同族的年轻人准备上山寻找父亲。他们刚准备出门时,和我父亲一起上山挑水的那个本家外甥就冲到了爷爷面前。
他一把抱住了爷爷的腿,然后跪在地上磕头哭到:“吴……吴大舅掉……掉到悬崖下去了!”
“啊?!”
众人大吃一惊,我母亲更是直接晕了过去。
“你给我起来!”
“说清楚到底是啥子事!”爷爷一个踉跄往后退了好几步才站稳。
只见这个本家外甥浑身都是土。衣服,手,脸也都被划破了。
原来,他们去的时候路上看到了几棵石榴树,树上都挂满了红彤彤裂开的石榴。于是父亲和他就摘了很多石榴,结果就导致回来时已经黄昏了。经过那段悬崖的路段时,已经模糊的快看不见路了。
那个外甥稍一个不稳木桶直接撞到了石头上然后就把他顶出去了,他一下子就滚下了悬崖。好在父亲眼疾手快立马将扁担伸了出去,让外甥抓住了末梢。没曾想到把外甥拉上来后他自己又踩空了一块石头,整个人直接头朝下跌入了悬崖中。
过了好一会才从下面传来了一声闷响……
第二天,爷爷发动了整个吴家的人在悬崖下搜索了整整一天才找到了父亲的遗体,他手里仍然牢牢攥着那几个鲜红的石榴。
……
我那时才只有四个月大,根本就不记得这些事,这些事都是后来爷爷告诉我的,我虽然不记得,但每次听爷爷说起时我却早已是热泪满面。
父亲去世后,爷爷和母亲都大病了一场,奇怪的是爷爷一个星期后好了,但母亲却是住院吃药都不怎么见效。
最后请来了村头的张大仙来看,他说这是父亲的灵魂还没走哩,还有心愿未完成,放不下孤儿寡母。
他还说父亲不希望母亲一直为他守寡,趁着年轻早点找个好人再嫁了吧……
张大仙让爷爷在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中元节)时,在院子摆上三盏灯笼,一碗水,需要在水中竖起三根筷子,三个石榴。灯笼须从黄昏点亮一直到碗中的筷子倒下,中间不准熄灭,这是为父亲引路。
筷子倒下后,爷爷还要说几句话:
“老大啊,你放心的去吧,我一定会照顾小笛子的。”
“别再担心素琴(我母亲小名)了,我会好好对待她的。”
“我的儿啊,你大胆的往前走吧,十八年后又是一条好汉哩!”
最后,在筷子倒下后立即开始不间断的烧纸直到十二点。
另外,在最后的十分钟里由母亲来烧,这是送父亲上路。
据爷爷后来回忆说,那天筷子大概在晚上九点半左右就倒下了,当时一点风都没有,可以确定不是风吹倒的。
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