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即俞通海、俞通源和俞渊。
其中,俞通海早年战死,朱元璋追封其为虢(guó)国郡公。
俞通源南征北战,功勋卓著,被朱元璋封为南安侯。
而俞渊靠着父兄荫庇,也捡了个越巂侯。
朱元璋晚年大杀功臣时,俞渊受胡惟庸案的牵连,原本应该被处死,但朱元璋念在俞廷玉的功劳,没杀他。
后来蓝玉案爆发,朱元璋仍念俞廷玉早年的功劳,也没杀他,只是剥其爵位。
朱棣继位后,恢复俞渊爵位,目前赋闲在家。
吴高的父亲叫吴良,早年投奔朱元璋,凭借平定广西蛮夷之功,获封江阴侯,位列淮西二十四将的第三位,其中徐达排第一,排第二的是汤和。
吴良死后,吴高袭爵。
由于吴高早年在山西等地练过兵,还曾率部队征讨百夷,有丰富的军事训练、作战经验。
朱棣继位后,诸藩陆续入京居住,大明北方边防需要将领镇守,吴高被委以重任,负责辽东军务。
朱棣觉得吴高虽然胆小,但是做事缜密,打仗时很沉得住气,轻易不冒险。
这种风格的将领,未必有多厉害,但对于大明来说,足够压制袭扰辽东边境的游牧部落了。
吴杰的父亲叫吴复,早年在濠州投入朱元璋军中,凭战功获封安陆侯。
吴复死后,吴杰袭爵,并被朱元璋当作优秀官二代,进行重点培养。
丘福领兵远征帖木儿国时,是吴杰提出了以战养战的策略,这给帖木儿国造成了极大麻烦,由此深得朱棣的赏识,被提拔为五军都督府都督同知,不过目前赋闲在家。
张杰的爷爷叫张龙,早年追随朱元璋,也是淮西二十四将之一。
张龙这个人,运气很好,躲过了洪武朝的所有大案,寿命也很长,活到了洪武三十年。
由于张龙活得太久,其子张麟竟然还比他先去世。
所以张龙死后,他的凤翔侯爵位就传给了孙子张杰。
朱棣登基之后,可能是看以孙子身份继承爷爷爵位的张杰不爽,一直没有重用此人,只是让其顶着侯爵之位,闲着在家。
沐晟就不用多介绍了,前文有说。
综上所述,目前大明在世且在爵的勋贵,共有二公十侯二伯。
二公是魏国公徐辉祖、曹国公李景隆。
因常继祖年幼还未袭开国公之爵,所以不算在内。
十侯是武定侯郭英、长兴侯耿炳文、越巂侯俞渊、江阴侯吴高(二代)、安陆侯吴杰(二代)、凤翔侯张杰(二代)、西平侯沐晟(三代),以及朱棣册封的历城侯盛庸、宁远侯何福、淇侯丘福。
其他因年幼未袭侯爵的,也不算在内。
二伯是诚意伯刘璟(二代)、泾河伯陈亨。
在这些勋贵之中,盛庸、沐晟已南下出征安南国,丘福是朱棣的铁杆,吴高、陈亨在辽东,何福中规中矩,不敢蹦跶,张杰年轻没有影响力。
除此之外,与开国六公同时期的开国元勋郭英、耿炳文,以及略逊耿炳文一筹的俞渊,还有影响力微弱于俞渊的吴杰,皆赋闲在家。
这四人虽赋闲在家,但他们四人在军中的影响力加在一起并不小,足以令朱棣心生忌惮。
刘璟以诚意伯的身份故意露把柄给朱棣,就是想让朱棣拿他来震慑其余勋贵。
令那些勋贵不要成为永乐开海之策的掣肘,不要在番货折俸上面做文章,以后也不要与朱棣作对,老老实实做个合格的臣子。
就在这时,刘璟道:“殿下可知,国子监常科书院有个贡生,居然跑到贸易市场凑热闹,也做起了买卖。”
“有这种事?”朱高煦诧异道。
刘璟答道:“具体情况,臣还不清楚。”
朱高煦点了点头。
刘璟见状,立即道:“太子殿下,臣就先告退了。”
“康平,替我送刘先生。”
朱高煦朗声道。
待刘璟离开,他又对康平吩咐道:“去把解缙喊来。”
一刻钟之后,解缙来到了书房。
“微臣拜见太子殿下。”
“免礼。”
“你是国子监祭酒,有贡生私购番货之事,你可知道?”
朱高煦直言道。
“回殿下,这个名叫章皓的贡生,私购珍珠珊瑚等番货,被礼部的官员发现,当场拿下,交到了大理寺。”
解缙躬身道。
“你觉得该如何处置章皓?”朱高煦道。
“该杀!”解缙道。
朱高煦发现,解放解缙这类人的思想是多么的重要。
如果他不是太子,这个叫章皓的贡生可能就真被杀了。
解缙见朱高煦沉默不语,于是解释道:“国子监的贡生日常花费皆是朝廷所出,他不愁吃,不愁穿,竟然自甘堕落,做出这样无耻的勾当。”
“臣开始也有些于心不忍,一介书生,十年苦读,一朝下狱,毁其一生。不如训诫一顿,令其改过自新也就算了。可这七天贸易,真是世风日下,沉渣泛起,自永乐开元之后不曾有之!”
“郑太监带回来的那些番货,得官民竞相追逐,奢靡之风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