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慎言少语 克制倾诉的欲望(2 / 3)

一模一样的金人,皇帝十分高兴。但是小国的使臣出了一道难题:这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哪个最有价值?

皇帝思来想去,试了许多办法,还请来工匠仔细检查,称重量,看做工,没有发现有任何区别。怎么办?皇帝十分苦恼,使节还在宫中等着答案。泱泱大国,如果连这种小事都无法解答,实在有失上邦之仪。最后,一位老大臣想到了方法。

皇帝将使节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竹地拿出三根稻草分别从金人的耳中插入:第一根稻草从金人的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是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中,没有任何响动。老臣当即说道: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节默默无语,点头称是。

做人,要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谨言慎行,不要随便发表议论。听不进别人意见的人与祸从口出的人都不会成为胜利者。只有多闻慎言,多见阙殆,凡事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做人做事。

抑郁患者,往往长时间处于被孤立的苦恼之中,有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觉。而若是生命中偶然出现了一个能够跟自己情感共鸣、愿意听取自己的表达的人,我们就像抓住了一个救命稻草一样,肆无忌惮的宣泄自己的感情。

其实,用现在比较流行的话说,哪有那么多的情感共鸣,哪有那么多的相互理解,很有可能,只是对方的情商和智商都在自己之上,正在对自己向下兼容而已。

我们都听过祥林嫂的故事,当祥林嫂第二次来到鲁四老爷堂前时,她“两颊上已消失了血色”,“眼角上带着泪痕”,身体和精神是大不如前了。她泣不成声地向她的主人诉说着她的阿毛的悲惨的故事。

祥林嫂也可能没估计到,她的故事居然有这么好的“社会效果”,因此,她反复地讲起她那令人心碎的故事。

但话讲了一遍,就不是新闻了。讲了两遍,就是重复,重复的东西也就没人喜欢听了。在那样的旧时代,人们的同情心也是有限的。当祥林嫂三番五次喋喋不休地讲她的阿毛的故事时,连“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了。

其实抑郁患者们很多都跟祥林嫂很像。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的情绪输出,得到了他人的同情和帮助,但是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他人高情商的表现,并不知道这是一种他人品行高尚的“向下兼容”行为,而是想当然地将它理解成“感同身受”、“情感共鸣”。我们错误的将对方当成自己的知己,认为对方在所有的问题上都能够跟自己感同身受,这才是最大的误解。

我们的激情、愤怒、骄傲、悲伤,在他人眼里,可能只是冲动、幼稚、无知和矫情罢了,只是对方的情商够高,所以并没有点破,而是对我们表达了理解和尊重。对自身的不自知和对对方的错误判断,才是在对方离开后,那不可理喻的歇斯底里和痛不欲生的撕心裂肺的根本原因。

抑郁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认知水平不够造成的。就像是小孩子可能因为得不到心爱的洋娃娃闷闷不乐,学生可能因为一次考试成绩不佳而伤心痛苦,年轻人可能因为一次失恋分手而痛不欲生,中年人可能因为孩子的不听管教而焦虑烦躁。

提升自己的认知水平,自然就会将事情看淡,心无挂碍,自然远离忧愁烦恼。

抑郁患者的表达欲望,正是因为对很多琐事过于重视的表现,比如自己一点点的情感变化,就希望他人能够重视、能够看见、能够关心,如果没有,就觉得大家忽略自己、孤立自己,就感觉没有人能够理解自己,就想要哭闹诉说,这种过强的表达欲,也是造成大家反感和远离的重要原因。

语言,是与人交流的工具,说出来的话,是给别人听的,而不是用来自我宣泄。我们可以在日记本里肆无忌惮,因为这不会对他人造成任何困扰,但是在与人交流的时候,一定腰慎言斟酌,三思而语,因为我们说的每一个字,都是别人对我们进行价值判断的依据。

有人说,那这样岂不是更累,说话都不能随心所欲,那这样的朋友或者爱人,又有什么意义呢?

朋友和爱人的意义,在于能量共享,彼此加强,彼此扶持,共同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从而让大家都能够再从中汲取新的能量,让彼此都变得更好。叠加的能量场,会让能量呈几何倍数的增长,大家在能量场中,会感觉舒适、快乐、轻松、愉悦。

我们用获得的正能量,来自我消解内心的负能量,而不是把自己的问题一股脑地抛出来,让别人帮我们解决。

我们要时刻牢记,语言只是一种工具,用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描述事物。当语言承载了太多的个人情绪的时候,它就变成了武器,失去了中性的立场,变得偏颇和犀利;当语言暗含了太多对他人的评价的时候,它就变成了攻击,让他人受到了伤害,成为了一种暴力;当语言流露了太多自己的诉求的时候,它就变成了压榨,让他人感觉被勒索,成为了一种束缚。语言一定要经过过滤,掰断矛头,抹平荆棘,不含目标,客观、公正地去描述事物、表达情感,将自己的想法呈现在他人的面前,而不是压在他人的身上。

抑郁患者的语言暴力,其实是一种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