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一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3 / 3)

为“附庸”的山间盆地。

这里再向西走三五十里,便是两山夹峙的陈仓险道,也是当年秦穆公对付戎狄的咽喉要塞。

当一行四人来到陈仓口山巅,已是夕阳将落的时分,茫茫群山的沟沟壑壑均被染成了金色,沟中可见民居点点,炊烟袅袅,山岭石面裸露,一条小河从沟中流过,两岸乱石滩依稀可见。

陈仓,原本是一片山的名字,扼守在关中、陇西、汉水地区的三岔口上。

古人说,黄帝曾在这里建都,当时叫陈。

后来黄帝与炎帝在阪泉大战后东迁而去了,数千年沧桑,这里又回到了莽苍荒野。

渭水东来,越过陈仓山便进入了渭水平原的狭长脖颈,汉水地区要北上,也必须先越过大散岭,再越过陈仓山,才能进入渭水平原。

而从渭水平原无论是去陇西还是去汉水,陈仓山都是必经的咽喉之地。

西周时期,陈仓山和大散岭是扼守巴蜀和西部戎狄的重要关隘,当时只在大散岭建了散关,一并守卫大散岭和陈仓山。

传说的老子要出关西入流沙,被关令尹喜强留请著书,因而写下了不朽的《道德经》。

那个关,便是大散关。

周平王东迁洛阳,秦国成为渭水平原的主人后,由于汉水流域大部分属楚国土地,所以大散岭的散关依旧是重要隘口。

而陇西本是秦人的老根基,所以扼守在陇西与渭水平原脖颈处的陈仓山倒一直没有建立关隘,而只有一座驿站。

通常商旅之行,都是在陈仓驿站养足精神,而后或西出陇西,或南下散关入楚入蜀。

其时正是秋日,山野沟壑却难得看到几株绿树,映满眼中的不是青白的山石,便是一片片的黄土。

山沟中时有“哞——哞——”的牛叫声回荡,山岭沟壑倍显空旷寂凉。

江寒站在岭上遥望,不由得沉重地叹息一声,这是他走遍列国,所见到的最为荒凉贫瘠的地方。

应当说,这还是老秦人最早的根基之一,肯定还不是最穷困的地方,也就是说,秦国还有更多的穷山恶水,更多的不毛之地。

腹心地带的渭水平川他已经大体看过了,那是一种本该富庶的贫瘠。

那么这里已经是真正的穷困了,可是竟然还有比这里更为穷困的地方,秦国可真是满目荒凉的穷极之邦啊!

这样的国家,要变成漫山苍翠遍野良田遍地牛羊民富国强的强盛之邦,任重而道远。

暮色降临,江寒一行人沿着石块夹杂着土块的荆棘小道走下沟来。

这是一个很小的村落,大约有三四十户人家,秋收时节,村里的男人们正点着篝火在山脚下的打麦场中打麦。

见来了生人,走出一个身形佝偻的老人,边走边咳边嘶声问:“你们是谁?”

江寒拱手笑道:“老伯,我们是游学士子,迷了路,想投宿一晚,行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