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位顾命大臣召开紧急会议,讨论研究何日奉梓宫回京。最后通过酝酿,定于九月二十三日动身启銮回京。
由于后宫太监、宫女随行人员较多,一路队伍进京比较缓慢,为了赶时间,再加上小皇上需要尽快进京治愈,只好人马分两路进京。
一路大队人马,由肃顺等人领队,护送咸丰皇帝的梓宫,从大道回京。
一路由载垣、端华、醇郡王等人领队,护送小皇上,两宫皇太后,嫔妃等人抄下路回京。
让小皇上和两宫皇太后抄小路回京,原因是走小路花得时间比走大道少,便于小皇上尽快赶回京城治愈病情,减少小皇上和两宫皇太后的路途疲劳。
东太后见肃顺安排得这样周详细致,很是感激肃顺,觉得他们在紧要关头处,还是关心她们的,便欣然同意了肃顺等顾命大臣的安排。
可是西太后却不这样认为,她总觉得这样的安排好像有点怪怪的,好像肃顺还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阴谋。
不过西太后是看破没有说破。
离动身奉梓宫回京没有几天时间了,热河行宫里到处忙忙碌碌。太监宫女们开始捆绑行李,离开家的时间很长了,他们也想家了,想回京城了。那里才是他们永久的家,那里才有他们的根。
他们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时刻准备着启程回京的那一天。
可是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却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整天坐卧不安,心绪不定,食不甘味。
离启程回京的日子越近,肃顺等人越感觉到形势严峻。
他们回京后,就不可能像在热河承德这里了,可以一言九鼎,独揽大权,说一不二。
到了京城,两宫皇太后一定会和恭亲王六王爷联手,对抗他们八位顾命大臣。到时候,他们的处境好不到哪里去。就别说控制他们,对他们指手画脚了。控制不住他们的日子为时不远了。他们的好日子也没有几天了。
肃顺等人聚在一起,商议说:“西太后在承德避暑山庄都如此嚣张猖狂,到了京城,她和恭亲王六鬼子联手后,还能把我们八位顾命大臣放在眼里,会不吃了我们。”
这些人集合在一起,你一言我一句,商量起对付西太后的对策了。
最后,端华的一句话,几乎吓破了所有人的胆:“我看,还不如‘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把她给作了算了,一绝祸患,免得以后后患无穷。”
载垣有点担心,他小心翼翼地,悄声问道:“这等叛逆之事,要杀头的,还要株连九族,行吗?”
肃顺到底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他斩钉截铁地说:“西太后这个婆娘心狠手辣,我们不做了她,她就会作了我们。与其这样,还不如来个鱼死网破,看谁的手腕高明,最后鹿死谁手,谁就是赢家。”
其他大臣沉默不语。
肃顺说:“此等事情,只有天知、地知,我们八个人知,绝不能再让其他任何一个人知道。”
八位顾命大臣一了点头,表示同意肃顺的建议。
然后他们又密谋了具体的实施计划,才分散离去。
咸丰十一年九月二十三日,秋风萧瑟,黄叶飘零,承德避暑山庄人声鼎,人头攒动,大家都准备着启銮回京。
小皇帝刚吃过早饭,敬事房的总管就前来请驾。
小皇帝在谙达张文亮的陪伴下来到了大殿,大殿里众位王公大臣早已在大殿里敬候小皇上载淳的到来。
小皇帝在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的引导下,来到父皇咸丰皇帝的灵柩前进行奠酒。小皇上跪在灵柩前磕了三个响头,开始奠酒。
奠酒完毕,开始起灵。
肃顺等人抬起咸丰皇帝厚重的棺椁,放到了由一百名夫子所抬的大杠上,准备出发。
此时,小皇上由醇亲王和景寿陪着在热河行宫的正门前,跪着恭候先皇的棺椁经过。
一百名夫子身着孝服,抬着咸丰皇帝的棺椁,步调一致地走过来。
所有王公大臣跪在门前,放声痛哭,目送咸丰皇帝的梓宫回京上路。
咸丰皇帝的寝宫已过,各位大臣起身肃立。
按照事先安排好的计划,热河承德避暑山庄的所有王公大臣、宫女太监、随行人员,分两批开始出发。
肃顺等人随咸丰皇帝梓宫出发,队伍沿着大道,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由载垣、端华、醇郡王等人领队,护送小皇上,两宫皇太后,嫔妃等人的小分队,抄小道回京。
此时,坐在车舆里的西太后内心却不平静。
这一上路,她的安全系数就完全没有在承德寝宫的安全系数大了,危险性也会越来越大。
虽然她在出发前作了周密和详细的安排,防范措施做得很扎实,可是心里还是忐忑不安,唯恐有个闪失。
她知道肃顺等人正在那边磨刀,她这边也不能闲着,她必须得备箭。
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