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高中解元(2 / 3)

凳。

“要不我们两个亲家住在一个屋子里吧,年轻人之间有共同话题,也方便互相交流、温习功课。”唐明德建议道。

牛得水点了点头,表示赞同:“是啊,这里还有凳子呢,把它们放在床边,我们可以横过来睡,把脚搭在上面,这样会很舒服的。”

“嗯,没错,只是短短几天而已,将就一下也就过去了。”牛得水附和着说道。尽管环境不尽如人意,但他们都选择以乐观的态度面对,毕竟这只是暂时的栖身之所。

江浙一带,自古以来便被誉为人文渊薮之地,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皆对文化学习和科举考试极为重视。此地一直以来都是科举的“大户”,名声远扬。此番一下子涌入了一万多名各地前来赶考的学子,使得离贡院最近的几条街道变得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这些“负笈担钱,不远千里”来到省城参加科举考试的学子们,每个人的身后都有着庞大的亲友团。即便是那些家境贫寒之人,家中也至少会派遣一名书僮陪同前来照料他们的生活起居。这些亲友团们或是陪伴在考生身边,给予精神上的支持;或是在后方默默奉献,为考生打理好一切事务。他们的存在无疑给这场科举盛事增添了更多温馨与感动的元素。

贡院周边催生了“考试经济。”租房也好,住店也罢,大多会首选贡院附近一带,因为方便。因此,在贡院南面的青云街上,考客麇集,行人蚁聚,商家帷幕云连,形成了异常繁荣的“考市。”

当时,从青云街、长宁街,向东一直延伸到三角荡文昌阁,向西则抵达横街观桥、清远桥,向南直至仙林桥、五福楼、长庆街,再向西南方向扩展至登云桥、有玉桥一带,可谓商铺云集,密密麻麻,连一丝一毫的空余之地都找寻不到了。这里不仅汇聚着众多出售书籍、笔墨纸砚以及其他日常生活用品的寻常店家,而且还涌现出了陈云杓刻石、林云楼装池(装裱古籍或字画)、沈茂才笔、许虚白笺等等一系列声名远扬的文化名店。《武林市肆吟》中曾经收录过一首题为《青云街考市》的诗作:每临三载逢集日,登云桥畔万店开。竹筐满载琳琅物,助汝中元独占魁。

时光荏苒,转眼间便来到了考试的日子。唐明德与牛得水面露自信之色,精神抖擞地准备迎接挑战。他们连考三场,每一场都全力以赴。

第一场考试包括三个《四书》制义题以及一首五言八韵诗题。这些题目涵盖了儒家经典中的核心思想和文学表达技巧。

接下来的第二场考试涉及《五经》和制义题各一道。考生需要深入理解并解读这些经典著作中的教义和观点。

最后一场考试则包含五道策问,其中《四书》题首先考察《论语》,接着是《中庸》,然后是《孟子》。如果第一题使用了《大学》,那么第二题将考察《论语》,而第三题仍然是《孟子》。对于五经题目的顺序,则依次为《易经》、《书经》、《诗经》、《春秋》和《礼记》。

这样的考试设计既考验了考生对经典文献的熟悉程度,又要求他们具备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唐明德和牛得水凭借着扎实的学识和良好的应考心态,逐一应对每一场考试,展现出自己的实力。

到了放榜那天,天刚蒙蒙亮,四人就早早地起了床,洗漱、收拾妥当后,匆匆吃过早饭,便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坐在租住的小院子里,静静等待着消息传来。

按照以往的惯例,通常先是由衙门派出差役前往各个学子们落脚的客栈或寓所传递喜讯,待这一波报喜结束之后,才会在贡院门口张贴出完整的榜单。

“报喜差役出动了!”突然间,不知是谁在外面大声呼喊起来。这一声呼喊犹如一道惊雷,瞬间打破了小院的宁静氛围。唐明德和牛得水两人不禁心跳加速,既紧张又激动,脑海中开始幻想自己能够一举高中举人的场景。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众人在焦急的等待中如坐针毡。终于,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由远及近传来,紧接着,一名身穿官服的衙役气喘吁吁地直奔这家小院子而来。只见他手持一张红色喜报,高声喊道:“乡试捷报!贺德州府牛得水,牛老爷高中……”

还没等衙役把话说完,牛得水便迫不及待地站起身来,满脸喜色地迎上前去。唐明德等人也纷纷围拢过来,眼中满是羡慕之情。接过喜报后,牛得水仔细端详着上面的文字,确认无误后,兴奋得手舞足蹈,脸上洋溢着无法掩饰的喜悦与自豪。而唐明德则在一旁默默地看着,心中既有对好友的祝福,同时也难免涌起一丝失落。毕竟,同为寒窗苦读多年之人,谁不想金榜题名呢?但他很快调整好心态,真诚地向牛得水道贺,并表示今后要以其为榜样加倍努力。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唐明德心中愈发焦急起来。他眼巴巴地望着门外,期待着属于自己的好消息。然而,眼看着牛得水的喜报已经送达,而自己却依旧毫无动静,他不禁感到一阵失落和沮丧。

牛得水察觉到了唐明德的情绪变化,连忙安慰道:&34;妹夫啊,你可千万别灰心丧气呀!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