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二年年末吴三桂起兵谋反,此消息一出全国哗然,尤其是京城一带震动异常。
此时的康熙不过将将二十岁,搁现代这年纪还在大学里肆意享受青春呢!身为大清皇帝的康熙已经在帝位上坐了十二年,亲政也已经六年了。
此时的清王朝并不如想象中的那么安稳,各地的反对势力蠢蠢欲动,在吴三桂起兵之后这些势力也无一不想借此分一杯羹,最好能彻底将皇帝拉下马。
为了平叛康熙帝抽调了京城防守的禁军八旗兵先后奉旨南下,此时京城空虚,如此大好良机牵动了一个名叫杨启隆的人的心弦。
他本就是京城人士,在吴三桂叛乱的消息传来后他便诈称自己是“朱三太子”,以此密谋起事。
朱三太子是明崇祯皇帝的第三个儿子,在明朝灭亡后便不知所踪,清朝初期各地的反清起事多爱用朱三太子的名号,杨启隆也是如此,不过他胆子更大直接在京城闹事。
杨启隆的号召力格外的强大,竟在不知不觉中纠结了千余人,他的反叛势力初露头角。
皇城之内竟然发生如此大事,如何不让康熙震怒,这若是让反贼的手后果不堪设想,为此康熙帝极为重视,亲自过问,并且极速下令抽调兵马回京城防务。
同时在心里给了自己一个极大的警醒,无论如何不能放松京城的防务,稍有疏漏就险些出了这么大的乱子。
贾代善作为镇守京城的上三旗军官,在吴三桂叛乱消息传来的当日便领命整装出发了,连行装都是长随回去收拾,然后落后一步送来的。
反叛军起兵匆忙,平叛的军队为了抓住时机同样出兵迅速,为此连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旧例都等不得。
贾代善的离去在贾府中造成的影响其实并不算大,除了贾攸以外的人其实感受都不算深。
长子贾赦出生便被抱去了当时府里的太太身边,是董鄂氏一手养大的,直到董鄂氏去世贾赦也大了这才和贾史氏有了接触,而在此期间贾代善不是在征战就是在征战的路上。
次子贾政与贾赦不过相差一岁(这里设定做了修改,不然王夫人嫁进来的时间就出了问题),兄弟二人的成长过程相差无几,除了一个是祖母养大一个是母亲养大。
贾代善不在府中也让贾史氏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贾政的身上,甚至因为董鄂氏对她的偏见,将对董鄂氏的不喜也投到了长子贾赦的身上。
等贾代善结束了常年的征战开始安稳的在京城任职的时候,贾赦和贾政兄弟都已经大了,开始进学了,贾代善不是不想好生培养儿子。
毕竟家族需要传承,男丁才是家族的顶梁柱,他个人是极为不待见靠裙带关系为家里拉关系的人家,男丁不出息便老老实实保住家族根本。
哪里有靠女子牺牲婚事来为男丁付出的道理?
即便付出得到了提拔,男丁本身能力的不足也承受不起,难不成往后每一步提升都要牺牲家族的一个女孩吗?
万万没有这样的道理的。
贾代善在接手儿子的教育前还是抱有了很大的期待的,都说龙生龙凤生凤,他的二子不说全权继承了他的长处,多少也该沾点才是。
可惜大半年的努力后贾代善是彻底歇了心思。
长子被母亲养的很好,但资质普通也吃不来下苦功练武的苦头,脑子有几分小聪明,将来袭爵不至于饿死,但是也指望不来将府里再进一步,老老实实守住家业应当还是行的。
二子就是完完全全被母亲给惯坏了,身娇体弱是半点习武的苦都没吃上。
贾代善带着贾赦和贾政练武第一天,扎马步一个时辰,然后再跟他练拳,只这一点锻炼,贾赦尚且坚持住了,也没敢多抱怨,回去后让人帮忙上了药缓解身上的酸痛。
贾政是当天的训练都没能完成,回去后对着贾史氏便是好一通哭诉,然后又是请大夫又是熬药又是让人推拿的,折腾的府里那叫一个人仰马翻。
第二日起贾政就在没进过家里的演武场,贾史氏也是对着贾代善好一通哭诉,算是彻底免了贾政的习武课程。
贾史氏说着贾政哪里是习武的料子,他打小就在诗书上颇有天赋,当时文曲星转世,哪有文曲星弃文从武的道理?
应当让贾政好生读书,将来下场科举才是正事。
若贾政当真有如此天赋那贾代善倒也不至于生气,但是事实证明贾政在读书上也没什么天分,加上贾史氏惯的厉害,生怕贾政读书过于用功坏了身子。
府里的先生为了哄主家高兴那也是好话一箩筐姐一箩筐的夸,将贾政夸的那叫一个天上有地上无的天纵奇才。
可惜贾代善并不好骗,学武要上战场,学文也要下场科举,真那么天纵奇才那下场考试不说高中总不会榜上无名吧?
贾家祖籍是在金陵,按理贾政下场那是要回原籍考试的,贾史氏哪里放心贾政一人回金陵?
为此贾史氏磨了贾代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