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赈灾(1 / 2)

少做少说,乃是洪武朝众多官员心照不宣的。法宝之一。

毕竟做的少,说的少,才不会犯更多的错。

也才不会遭那一些无妄之灾。

毕竟在洪武朝活着就是一件庆幸的事。

因为你贪墨了再多的钱,那也得有命花才是呀。

你做了再多为国为民的善事,说了再多的金玉良言,可谁能保证你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没有纰漏和差错呢?

既然洪武朝的官这么难做,众多文武百官便心照不宣的静默不言。

我不说话,我不做事总成了吧?

……

看着这压雀无声的殿中文武百官,朱元璋只觉得心中一时郁结无比。

这还是大明朝开国建国初期呢。

官员们就已经这副模样了,这大明朝要是传到了子孙后辈,那还了得。

一想到此,朱元璋便恨恨地又是一拍龙椅:“你们以为你们不说话?咱就不能生气了吗?这要是地方的官员,都像你们这般麻木而不敢任事,今天有龙阳县受到了水灾肆虐,来日便会有其他的地方,会再次遭受这样的灾难。到那个时候,那不说话,不做事的官员。咱一样要杀。披着这身官袍,带着这乌纱,就得为民为国办事,否则便是尸位素餐,那咱还要这样的官员做什么?还不如杀了干净了事!”

听得朱元璋说话这般严厉,殿中文武官员顿时吓得不轻。

齐刷刷的跪在地上,连连称呼不敢。

看着这些官员这副模样,朱元璋心中顿时心生一股无力感,“你们还不敢,还有你们不敢做的事吗?啊?”

却见的众多官员,还是有些许官员敢于任事的。

户部尚书郁新缓缓起身,出列道:“启禀皇上,龙阳县水患,不可不慎,微臣以为不如陛下派遣钦差,专门奔赴龙阳县办理此案,同时调拨各地钱粮,用于赈灾。涉案官员,该抓的抓,该戴罪立功的,戴罪立功。定然要向百姓彰显朝廷的决心和仁政…”

听得户部尚书郁新这般说道,朱元璋脸色这才好看了一些,点了点头。“卿家所言极是,诸位卿家,若是没有异议,便以户部所言,户部衙门上上下下。齐心协力,筹措好钱粮,另外公布也需。安置人手,疏浚河道,建筑工事…”

顿了一顿,朱元璋看看金銮殿外头的天色,折腾了这么大半天。

再要这么下去,可就得天亮了。

但看着金銮殿,这里头的文武百官,也不由得莫名其妙来气。

有些不耐烦的大手一挥,“罢了罢了,今夜便议到这里了吧?诸位卿家且散了,明日还得早朝呢…”

漫说是在队列之中的文武百官。

就连站在朱元璋身旁的吴王殿下朱雄英也不由得脚下一个踉跄。

特么有没有搞错?

这都几点了?

明天还要早朝?

还让不让人活了?

但心里嘀咕归心里嘀咕,谁也不敢将这种大逆不道的话公然的说出口。

即便是最得宠的吴王朱雄英,跟在太子朱标身后,无精打采的走着。

朱元璋虽然已经年岁衰老,可走起路来却是龙行虎步,步步生风。

走着走着就便觉得有些诧异,回头一看啊。

这太子朱标和吴王朱雄英,下没吃饭一般在后头,慢慢的拖沓着步伐。

一想到这,朱元璋不由的心里更是来气。“你们父子俩能不能走快点?没吃饭呢?”

……

朱雄英一脸委屈的抬起头,“爷爷说的还真没错,孙儿我连饭都没,好好吃一口。。就被那应天府尹郭槐给搅和了…”

听得这话,朱元璋微微一愣,看了看身旁的太监内侍,以及一群侍立在旁的锦衣卫。,低声喝道:“去,你们走一趟大理寺大牢,让他们给应天府尹郭槐用上大刑,看看这背后究竟有多少人牵涉此案。”

那些锦衣卫百户们。微微一愣,便立马反应过来,抱拳说道。“臣这就去办。”

……

闹腾了一宿,连饭都还没来得及,好好吃,坤宁宫里的马皇后,心疼的不得了,连夜给他做了两菜一汤。

看了一旁,守在桌边的朱元璋便开始唠唠叨叨起来。“英儿这才多大呀?这朝中文武还没能够办事的官员了吗?非要将他派出去办差,你看,这倒好了,连晚饭也没来得及好好吃。”

(古人一般只吃两顿,为了情节需要,尽量的贴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请书友勿喷。)

朱元璋讪讪的摸了摸脸,将身前的菜盘子往朱雄英面前推了推。“来,咱的乖大孙呐,且多吃些,吃的多才长得高,长得壮。”

艰难的咽下口中吃食,朱雄英口中有些含糊不清的说道,“奶奶,您别责怪爷爷,爷爷也是为了让孙儿多多锻炼,毕竟玉不琢,不成器嘛。古人怎么说来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爷爷,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听的这话,朱元璋顿时笑得合不拢嘴。高兴的拍了拍大腿:“对,对对。咱大孙说的没错,就是这么个理啊。你年纪虽小,却能明白这些道理,看来咱老朱这大明后继有人呐。”

飞快的刨完碗中的饭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