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安邑外城的战事却并未消停下来。
虽然不像白日里那般惨烈,但却也时不时就会爆发一轮冲突。
白日的攻城战,岳家军是作为主力出战,损耗不轻,人也极为疲惫,此时正是需要好好休息。
不过,差一筹的二线部队,在白天并未全军出击,到了夜里,正好轮换着骚扰魏军。
近六万将士分成三批,轮番上阵骚扰,不让魏军有安生休息的机会。
自然,庞涓虽然名声不好,但本事也是有的。
这种小伎俩,倒也很难立刻奏效。
只需同样安排士卒进行轮换,应付起来并不算难。
虽然未必能取得多大的战果,但只要能起到一些骚扰的效果,就已经值得了。
由于对地形不熟悉的缘故,攻城一方也不敢轻易冒进,只是在靠近城墙的几条街上扫荡,攻击巡防的魏军,又或者干脆直接抓捕居住在外城之中的百姓。
一旦将宅子内扫荡一空,便直接拆了房屋,将地面推平。
这样,次日进攻的时候,也更加的方便。
至于魏国人心里是如何想法,无论是秦霄,还是秦军高层,都丝毫不在乎。
天一亮,睡足了一整夜的大军用过早饭,稍微吃个半饱,便踩在废墟上继续向内推进。
无论是魏军士卒,还是城中的无辜百姓,一律抓捕起来,缴了武器盔甲,五花大绑起来,丢到后方。
让秦霄觉得有些可惜的是,或许是自知没有了退路的缘故,魏武卒精锐,很少有肯投降的,大多都是死战到底。
抓捕到的魏军士卒,多是长期驻守安邑的禁军亲卫。
这些专门保卫大魏宫廷的禁军,虽然装备和训练标准不逊色于魏武卒,但几乎从未经历过战事,战斗意志反而要差许多。
一旦落入绝境,愿意投降保命的往往占了半数以上。
再加上公叔痤起复,导致庞涓地位开始不稳,魏军的士气也出了问题,坚守的意愿也没有之前那么强烈了。
自从秦、魏开始议和以来,虽然攻城战并未停下来,但至少秦霄这边,攻城的目的,已经由攻占安邑,转为抓捕俘虏。
如果不议和,秦霄还不至于对平民下手。
但既然都要议和了,战事马上要结束了,此时还不为自己的利益打算一番,更待何时?
无论是平民还是魏军,只要抓到手,就是现成的奴隶。
秦霄的期望也不高,抓个数万奴隶回去,补充一下领地中的廉价劳动力即可。
虽然这些奴隶的产出往往不如同样数量的平民,但平民,无论是耕种还是其它产出,多数都归属于他们自己,只要缴纳少量税赋即可。
而奴隶,只要给一口饭吃,饿不死就行。
产出多少,都是其“主子”的。
作为领地上最大的奴隶主,秦霄很需要这些奴隶,帮自己赚钱养活领地上规模日渐庞大的军队。
除此之外,对于一些立下军功比较多的士卒,也可以赏赐一些奴隶,省去钱粮方面的开销。
虽然这有开历史倒车的嫌疑,但以领地眼下脆弱的财政状况而言,能维持下去才是最紧要的事。
可惜,安邑城内的百姓并不多,在战败后愿意投降的魏军数量也少。
除了前几天抓捕到的奴隶数量多一些以外,后续的日子里,基本上是抓不到什么奴隶了。
反而,在安邑外城的巷战中投入了大量的兵力,伤亡却是不低。
算上第一天攻城在内,接连十天下来,足足付出了超过六万伤亡,才将战线推进到距离内城墙只有一步之遥的地方。
协同作战的秦军,据说伤亡也超过了十万之巨。
为此,魏军的损失也同样惨重,无论是魏武卒还是魏王禁军,都十不存一,绝大多数都在惨烈的攻防战中战死,或是被抓捕为奴。
外城的十余万百姓,也有过半的死伤。
活着的也没好到哪里去,除了少数运气好的逃过一劫以外,其余的都被秦霄麾下的军队俘虏,沦为奴隶。
其实,若是魏惠王不重新启用公叔痤,魏军未必会败。
即便败,也未必有这么快。
正是公叔痤起复,庞涓地位不稳,导致军心失控,秦霄和秦军才能这么快就攻到内城之外。
但这,反而更加坚定了魏惠王启用公叔痤议和的决心。
直到这时,秦军那边终于传来消息,魏惠王愿意在秦军保证不侵犯魏国王室、世族,以及安邑内城军民的前提下,开城投降,并答应秦国所提出的一切条件。
最重要的一项条件便是,魏国在限定的期限内迁都大梁,将魏国西境方圆数百里,大大小小一百余座城池的领土全部割让给秦、赵、楚三国。
当然,考虑到这些领土几乎全部都事实上被秦军所占领,这条条约的意义仅仅只在于承认秦军对这些城池、领土占领行为的合法性。
除此之外,魏国还必须向秦国支付包括钱财、粮食、人口在内的巨额“战争赔款”。
虽然这年头没有战争赔款的说法,但实际上本质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这些钱财、粮食,会由秦国和秦霄瓜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