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下分三,为迷人故。汝但依一佛乘。”
大师言:“法达,
心行转《法华》,不行被《法华》转。
心正转《法华》,心邪被《法华》转。
开佛知见转《法华》,开众生知见被《法华》转。”
大师言:“努力依法修行,即是转经。”
法达一闻,言下大悟,涕泪悲泣,白言:
“和尚!实未曾转《法华》,七年被《法华》转。”
“以后转《法华》,念念修行佛行。”
大师言:“即佛行是佛。”
其时听人,无不悟者。
时有一僧名智常,来曹溪山礼拜和尚,问四乘法义。
智常问和尚曰:“佛说乘,又言最上乘。
“弟子不解,望为教示。”
惠能大师口:“汝自身心见,莫着外法相。”
“元无四乘法,人心量四等,法有四乘。”
“见闻读诵是小乘,悟法解义是中乘,依法修行是大乘。”
“万法尽通,万行俱备,一切不离,但离法相,作无所得,是最上乘。”
“最上乘是最上行义,不在口诤,汝须自修,莫问吾也。”
又有一僧名神会,襄阳人也。
至曹溪山礼拜,问言:“和尚坐禅见不见?”
大师起,把打神会三下,却问神会:“吾打妆,痛不糖?”
神会答言:“亦痛亦不痛。”
六祖言曰:“吾亦见亦不见。”
神会又问:“大师何以亦见亦不见?”
大师言:
“吾亦见,常见自过患,故云亦见。”
“亦不见者,不见他人过罪,所以亦见亦不见也。”
“汝亦痛亦不痛如何?”
神会答曰:“若不痛,即同无情木石;若痛,即同凡夫,即起于
恨。”
大师言:“神会,向前见不见是两边,痛不痛是生灭。”
“汝自性且不见,敢来弄人!”
神会礼拜礼拜,更不言。
大师言:“汝心迷不见,问善知识觅路;以心悟自见,依法修行,
汝自迷不见自心,却来问惠能见否?”
“吾不自知,代汝迷不得。汝若自见,代得吾迷?”
“何不自修,问吾见否!”
神会作礼,便为门人,不离曹溪山中,常在左右。
大师遂唤门人法海、志诚、法达、智常、智通、志彻、志道、法法珍、法如、神会。
大师言:“汝等十弟于近前。”
“汝等不同余人,吾灭度后,汝各为一方师,吾教汝等说法,不失本宗。”
“举三科法门,动用三十六对,出没即离两边。说一切法,莫离于性相。”
“若有人问法,出语尽双,皆取法对,来去相因,究竟二法尽除,更无去处。”
三科法门者:阴、界、入。
阴是五阴,界是十八界,入是十二入。
何名五阴?
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
何名十八界?
六尘、六门、六识。
何名十二入?
外六尘、中六门。
何名六尘?
色声香味触法。
何名六门?
眼耳鼻舌身意。
法性起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六门、六尘。
自性含万法,名为‘含藏识',思量即转识。
生六识,出六门,染六尘,是三六十八由。
自性邪起,十八邪含。
自性正起,十八正含。
恶用即众生,善用即佛。
用由何等?
由自性。
【对】
外境无情对有五对:
天与地对,日与月对,暗与明对,阴与阳对,水与火对。
语言、法相对有十二对:
有为无为对,有色无色对,有相无相对,有漏无漏对,色与空对,动与静对;
清与浊对,凡与圣对,僧与俗对,老与少对,长与短对,高与下对。
自性居起用对有十九对:
邪与正对,痴与惠对,愚与智对,乱与定对,戒与非对,直与曲对,实与虚对,崄与平对,烦恼与菩提对;
慈与害对,喜与嗔对,舍与悭对,进与退对,生与灭对,常与无常对,法身与色身对,化身与报身对,体与用对,性与相对。
言语法相对有十二对,外境无情对有五对,自性居起用对有十九对,都合成三十六对也。
此三十六对法,能用通一切经,出入即离两边。
如何自性起用三十六对共人言语?
出外于离相,入内于离空。
着空,则唯长无明;着相,唯长邪见。
谤法直言不用文字。
既云不用文字,人不合语言,语言即是文字。
自性上语空,正语言本性不空,迷自惑,语言除故。
【注:以上三句,为大家翻译一下。】
【译:】
【那些诽谤正法的人总说:‘不用文字’】
【既然‘不用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