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学习八极拳,先要知道什么是八极拳(1 / 2)

回到集训中心的昆仑收拾好自己的行李,准备住到吴大师那里,这把好多不知情的集训队员吓了一跳,大家纷纷跑过来围观。

曹巍和昆仑是同寝室,曹巍看见昆仑收拾东西,惊大了嘴巴,声音发颤道:“你、你、你要走吗?你走了咱们怎么办,你可不要向恶势力低头啊。”

他以为昆仑是被顶走了,很多不知情的队友也都以为是这样,因为他们知道后来的两个队员就是关系户,而中间有一个人就是守门员位置。

看着大家不舍的样子,倒是让昆仑意外,不过他存心故意想逗逗大家,所以什么也没说,表情严肃的转身,拿了自己的东西离开了集训中心。

从这一天开始,昆仑来到了吴大师家中,开始了八极拳的学习。

第一天,吴大师带昆仑给祖师上香,这是传武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武当山时,陈道长也介绍过规矩,但因为在武当山教昆仑是属于传艺,并不是上山入道,所以不存在上香之说,而现在吴大师让昆仑上香,说明吴大师是要按收入门中的方式传授昆仑八极拳。

吴大师首先向昆仑介绍了八极拳的一些必须掌握的知识和历史由来。

吴大师道:“八极拳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拳法。该拳法的“八极”一词原为古地理概念,源于汉《淮南子·墬形训》“天地之间,九州八极”。如今的“八极”一词用于武术,取意为“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地”。

八极拳属于短打拳法,其动作普遍追求刚猛、朴实无华且发力迅猛的风格,在技击手法上讲求寸截寸拿、硬打硬开,真正具有挨、帮、挤、靠、崩、撼之特点。

八极拳发力于脚跟,行于腰际,贯手指尖,故爆发力极大、极富有技击之特色,大有“晃膀撞天倒,跺脚震九州”之势。

八极拳以其刚劲、朴实、动作迅猛的独特风格流传至今,早年因地域不同而被称作“巴子拳”、“八忌拳”、“八技拳”、“开门八极”、“开拳”等。但近代根据其发劲可达四面八方极远之处的特点,以“八极”二字定名。

八极的意义在于勉励门内弟子要将八(把)式练到极高的境界。另外八极的训练讲求头、肩、肘、手、尾、胯、膝、足八个部位的应用,所以八极之名是要求本门弟子将这八个部位的功能发挥到极致。

八极拳历史悠久,经历代传人刻苦精研、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练法,别具一格,自成一家,不断发扬光大,经久不衰,代代涌现出诸多的武术名家,在武术界影响很大。

八极拳全名“开门八极拳”。尊明末癞道人为一世,吴钟为二世,吴钟中年得一女,名荣,为习武近30岁嫁于海丰习长拳者戴氏。她遵“开门”之精神,将各家拳的精华拳术依八极拳法之风格,提炼修改,传回孟村。

八极拳分两支传习:一是吴氏本家及其门生。近代传衍不绝,造诣较深者有吴楠、吴恺、吴会清、吴秀峰、吴连枝,其近亲马凤图影响较大,传人较广。另一支是王四学艺于孟村后,传罗疃张克明,张传其子张景星、黄四海等。张景星传人较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李书文、马英图、韩化臣、张玉衡(张景星之子)等。

自吴、李、马之后,八极拳由沧州市孟村一隅之地,播及全国。

清雍正年间,著名八极拳大师吴钟(字弘升)只身三进南少林寺,机关暗器无一沾身,且一枝大枪南七北六十三省,打遍天下无敌手,被誉为“南京到北京,神枪数吴钟”的美称。

“辛亥革命”后,直隶总督曹锟扩军备战,以比武打擂的形式,选拔武术精英,当年众多武林高手同去竞选大总统的警卫长,最后只剩下同是沧州小集村的王连峰与霍殿阁两人,最终霍殿阁败北,王连峰当选,后来霍殿阁去长春当了溥仪皇帝的保镖。

近代八极拳名家李书文(字同臣)练功成癖,寒暑不辍,深得枪法之奥秘,武术界内称“神枪李”。《正定沧县志》载:“李书文室内排掌击空,离窗五尺,窗纸振荡有声。李以枪刺树上枣,一枪一只。刺壁之蝇,蝇落而壁无痕。铁锥入壁,力拔甚难,他以枪搅之,锥即出。”

“八极拳”乃是以其实战能力而在中国近代史上闻名。八极拳名师李书文是以其大枪而驰名天下的,曾被许兰洲将军、李景林提督等召用为保镖和武术教师,在军阀割据时代,曾活跃在风云多变的中国政治舞台上。

而李书文的三个弟子,也曾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过奇异的角色。

李书文的大弟子霍殿阁做过末代皇帝溥仪的武术教师和警卫官;李书文的最后一个弟子刘云樵,在国民党政府警备队服役,当过侍卫队教官和警卫;而与刘云樵同时跟李书文学八极拳的李健吾,也做过高管的警卫。

如此,传奇般的李书文的三个弟子先后出现在多变的中国历史权力层支撑点上,足可见八极拳的强劲。

八极拳精神讲究十六字诀,即“忠肝义胆 以身做盾 舍身无我 临危当先。”

八极拳法至今,已传11世,八极拳传播,已形成了各具特色、风格不同的拳法技术,有古朴、庄重、实用的“霍氏八极拳”;有灵活、快速的“马氏通备八极拳”;有流畅、活泼的“吴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