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明国使臣后,将彻底切断双方沟通的渠道。
要知道对于蒙古而言,除非是这一战能拿下京师,然后最低限度的统治大明北方疆土,否则日后就免不了求着大明进行贸易。
漠北草原实在太苦寒了,铁器、盐巴、茶叶等等生活必需品无一不缺,没有与明国的边境贸易,很多牧民压根就活不下去。
后世蒙古一代天骄俺答汗,为了“封贡互市”带来的生活必需品,都不得不正式以蒙古大汗的名义,向大明穆宗皇帝称臣纳贡,达成了着名的隆庆和议,结束了蒙古跟大明之间接近两百年的战争。
至少目前的太师也先,还达不到蒙古大汗的地位,他更没有能力彻底断绝跟大明之间的联系。
“太师,经历了这么多,你还以为沉忆辰仅仅是个普通使臣吗?”
“在下今天把话放这里,沉忆辰不死,蒙古大军无法踏足京师一步!”
朱佶早已不是当初那个盲目自大,把沉忆辰视为低贱的婢生子的公子哥了。
这几年的隐忍蛰伏,他的目光始终注视在沉忆辰身上,眼睁睁的看着他愈发强大,一步步踏上权力的巅峰。
说句朱佶很不愿意承认的话语,他其实在内心里面,已经用“可怕”两字来看待沉忆辰的能力。
只要沉忆辰能活着返回京师,就如同蛟龙入海,蒙古大军再也找不到诛杀他的机会。甚至就连自己想要扳倒沉忆辰,未来的难度将数倍增加。
现在就是最好的机会,错过就不会再有!
他最初的设想里面,其实并没有借着出使的时机,来诛杀沉忆辰的意图。或者说哪怕换作是于谦、石亨等明国守城重臣出使,也先一样不会选择在蒙军大营下手。
因为这是场两个帝国之间的国运之战,斩杀来使根本就无法改变战局走向,反而像是弱者卑劣的手段,太师也先不屑于为之。
但是广宁门的试探性进攻失败,再加之今晚突袭阜成门失利,太师也先对于攻下明朝京师,已经没有开战前那股乐观预计了。
如果拿不下明朝京师,以明国状元沉忆辰的才学能力,确实在未来会成为蒙古的大敌。
望着也先脸上思索的神情,朱佶就明白对方肯定是心动了。
虽然蒙古人崇尚勇士精神,但毕竟没有学习过什么礼义廉耻,斩杀来使这种事情除了有些丢脸,后续也就那样。
“太师,当断不断必受其乱,必须尽快做出决断!”
朱佶又趁此机会催促了一句,希望能帮助也先坚定决心。
“沉忆辰身处蒙古大军营地,他就算长了翅膀也飞不了。这件事情我还需要仔细考量一番,你先返回京师避免引人怀疑。”
也先终究还是没有做出这个决定,他打算再看看战局走向如何,毕竟沉忆辰在自己手中,不着急。
“太师……”
也先不急,朱佶可着急无比,就在他打算继续劝说的时候,对方却摆了摆手制止道:“无需多言,我自有打算。”
“是,太师。”
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朱佶只能恨恨的应了一声,然后转身拂袖而去!
也先没有在意朱佶的态度,而是把目光看向了沉忆辰的营帐方向,心中考量着诛杀沉忆辰的利弊得失。
毕竟他曾经远远高估了大明皇帝的价值,妄想以此为契机敲开九边的防线,现在一个有潜力的明国状元,又真的能改变大势吗?
如果不能,那斩杀沉忆辰的后果,将导致未来再无跟明国和议的可能。蒙古儿郎们为了在漠北活下去,只能永无止境的袭击边境掠夺,双方陷入不死不休的境界。
这个过程中,不知道会有多少长天生的子孙,战死在明国的边疆。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也先身为瓦刺部首领,承担着百万部族子民的重任,他同样不敢随意的走错一步。
晨曦的曙光照射在阜成门的城墙上,映入眼帘的是遍地尸骸,有蒙古士卒的,也有大明守军的。
孟大跟李达两人坐靠在台阶上喘着粗气,两人身上战甲都有着多处损坏,染上了不知道是自己的还是敌人的鲜血。
“他娘的,鞑虏好像比塞外更强了。”
孟大呲牙利嘴的说了一句,昨晚上如果不是李达率军增援,可能阜成门就真的守不住了。一万弟兄短短两个时辰的鏖战,便已经损伤大半,对方战斗力着实有些惊人。
“那又如何,我们同样更强了。”
李达咬牙回了一句,其实他心中清楚鞑虏变强的原因,只不过输人不输阵,更何况现在还没有输人,怎么愿意承认敌军的强大?
“没错,我们同样更强了!”
孟大附和了一句,然后有些感慨道:“如果沉侍郎在此的话,恐怕鞑虏就没那么容易攻上城墙了。”
昨晚这场夜战,并不是孟大等守城军士玩忽职守,相反他们是眼睁睁看着蒙古人攀爬城墙,却没有足够的守城器械打回去。
要是沉忆辰领军,定然会做好十足的准备,并且还亲临战场鼓舞士气。
“何止是没那么容易攻上城墙,大哥要是在鞑虏们连跑都跑不掉!”
李达万分不服气的回了一句,占据着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