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 王振背锅 (二合一)(2 / 3)

颗种子,再加上沈忆宸与王振交恶后,宫中太监宫女均是他的人,想要在皇太后孙氏耳边说点坏话还不容易?

于是乎在孙氏的人物画像中,沈忆宸就是一个肆无忌惮、狂妄自大的佞臣,皇帝朱祁镇被蒙蔽了,才会恩隆这种宵小之辈。

今日在后宫之中,听到小太监禀告说沈忆宸居然无召率军入京,这下皇太后孙氏更是怒不可遏,再也顾不上什么后宫不得干政的传统,直接来到了奉天殿议事。

毕竟明朝有过太皇太后张氏摄政多年的先例,文武群臣们对于太后干政早就见怪不怪,只要不是特别过分,几乎是听之任之,更别说现在群龙无首的境地下。

没人承担的起责任,自然就没人敢说话,看着殿内群臣皆是沉默不语,皇太后孙氏这才冷冷说道:“沈忆宸若是真心忠君爱国,那就让福建兵马驻扎在大沽口待命,令他孤身一人入贡觐见本宫!”

不得不说,虽然皇太后孙氏的政治手段,相比较太皇太后张氏,那简直就跟孩童没什么区别。但毕竟是常年呆在宫中,对于如何处理“权臣”,那还是得心应手的。

不管沈忆宸有没有谋逆之心,当务之急是要让他跟兵马分隔开来。这也就是为什么,古代统治者会时常让封疆大吏回京述职,一方面是削弱跟地方的联系,另外一方面到了京师便好掌控。

“太后圣明,臣认为此举甚好!”

工部尚书王佑当即表示了赞同,别说沈忆宸是个文臣,哪怕武将手中没兵,也翻不起什么风浪。

“臣附议!”

又是一位大臣站了出来,表明自己态度。

确实这属于两全其美的办法,否则让沈忆宸领军风险性太高。

“臣等附议!”

转瞬间,殿内群臣纷纷表示赞同,哪怕对沈忆宸表示信任的钱习礼、高穀等人同样如此。

“臣建议,让于少司马前去传旨,行驶兵部职权!”

户部侍郎奈亨趁机进言了一句,让兵部侍郎于谦传旨。

要知道阉党目前两个眼中钉,地方上是沈忆宸,朝廷中枢就是于谦。

正统十二年没有把于谦给整死,一直被王振视为耻辱。要不是东南、麓川、漠北三线同时面临战争危机,不好在这种时候朝兵部主官下手,否则定然不会让这个硬骨头活到今日!

现在让这两个眼中钉去碰一碰,不管沈忆宸有没有谋逆之心,面对这种旨意也绝对心生反感,奈亨总算是抓住机会一箭双雕。

“好,就让内阁起草于少司马传旨吧。”

“臣,遵命!”

这种时刻,哪怕明知道奈亨有挑拨离间的心思,于谦都不能表现出任何的迟疑,否则就会为两人带来祸端。

同时于谦始终记得,当年沈忆宸前往山东上任时,曾与自己说过的一句话。

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

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岂能畏手畏脚退缩不前,这便是沈忆宸率兵赴京的初衷。

他不怕被人误解,更不怕被人怀疑,于谦相信沈忆宸有这样肩负家国天下的胸怀!

退朝之后,于谦携带着圣旨前往大沽,征召沈忆宸孤身赴京。与此同时大同方面,成国公朱勇却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危机。

本来成国公朱勇得到的命令,是与恭顺侯吴克忠一同殿后,掩护朱祁镇率领的京营主力大军撤退回潮。

可偏偏明英宗决定撤退后,跑路的犹犹豫豫,

。始终存在着一种不甘心的心态。

毕竟率领着二十多万大军北伐,对外号称是五十万大军,结果大仗一场没打,就灰溜溜的返回京师,这对于朱祁镇的自尊心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甚至他都可以想象,未来史书上会怎样记载这段历史。

疲惫的回师大军一望无际,伴随着阴雨天气朱祁镇坐在龙辇上,心情也如同这天气一般阴沉。

“先生,真的就如同朝臣谏言的那样,这仗不能打吗?”

朱祁镇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苦闷,如同小时候那样,习惯性的找着王振宣泄。

“军国大事,奴婢不敢妄言。”

王振假装推辞了一句,其实他心里面的失落可能陛朱祁镇还要更甚。

毕竟皇帝开疆拓土容易,太监想要建功立业难于登天,错过了这次随御驾亲征的机会,日后想要累积军功恐怕再无可能了。

“先生何出此言,但说无妨!”

“那奴婢就斗胆一句,一仗未打就撤兵,着实有损万岁爷龙威,日后如何御下统领群臣?”

王振这句话,简直是说到朱祁镇心坎上了,他之所以会大肆重用太监,某种意义上就是为了对抗文官集团日益增长的权势。

明朝的皇权确实远超前朝,并且在太祖皇帝朱元璋时期达到了顶峰。

可问题集权是要付出代价的,朱元璋可以废除丞相,把军政要事一肩挑。明成祖朱棣雄才大略,依旧能追随父亲脚步,政务上面没有懈怠,最多就是创建内阁制度来分担下自己的压力。

但哪朝哪代,能保证每个皇帝都是勤政明君,可以天天起早贪黑的处理政务?

到了明仁宗、明宣宗时期,皇权就开始逐渐衰退,就连批改奏章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