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盛四十二年十月十五。
承平国上下要重新科考的名单开始统计。
在皇上的治理下, 买官做到实职的人毕竟是少数,所以那个户部于广平的名单才会那么单薄。
但通过举荐做官的并不是少说。
特别是通过国子监推举的世家子弟很是不少。
自从朝会结束,国子监祭酒, 主簿两人都不敢说自己在家,否则前来“拜会”的人络绎不绝。
汴京的如此,等外地的听了消息, 过来询问情况的人只会更多。
大多数被牵连要重新考核的人只有一个想法。
你们惹纪炀做什么?
他是好相处的吗。
他之前那些手腕你们都忘了啊。
不就是给贫寒子弟多几个位置, 不就是让下面穷教书的多分点学田。
能值几个钱啊。
不对。
确实值很多钱。
可就不能用更委婉的方式吗?
为什么一定要跟纪炀对上。
他多少阴谋诡计你们不清楚吗。
这些话或委婉或直接说给国子监祭酒跟主簿听。
甚至有些明白事情的,还去找了文家为首的几个世家。
纪炀做事确实过分, 但你们就不能想点委婉方法?
不行我们就去求助金家了, 同样是世家, 人家就跟纪炀相处得很好。
虽说金家举荐的人也要重新考试,但人家那边已经在帮举荐的人恶补功课了,你们呢?
太子都去鼓励了。
文家脸色并不好看。
知道纪炀要从你们手里分割利益的时候,你们个个哭着找文家,文家跟国子监帮忙了,你们又觉得我们应对的不好。
国子监祭酒主簿更是发了脾气。
墙倒众人推。
如今墙还没真的倒塌,已经有那么多人在推了。
还有不长眼地过来问, 既然都有结果了,那还要不要继续给百姓让利?
他们都是猪吗?
这个时候停止让利,自己这些人只会更被盯上。
就算停止,也要找个合适的时机, 至少现在不行。
一时间, 跟纪炀对立的人户怨声载道。
从汴京到下面各地,没有一处不在为这个事哀嚎。
其实紧跟太子的金家也受了牵连, 要说举荐人, 他们在应天的时候, 也没少举荐。
有才的没才的,其实也不少。
可他们深知纪炀的想法,更知道金家已经成了外戚,只有帮太子巩固好江山,他们这个外戚才有好日子过。
说直白了,以前跟其他世家一样,都是被管辖。
自从成为外戚之后,就变成管辖他们的了。
当员工跟当领导,自然两个想法。
所以在朝堂上纪炀提出要一起重新考核的时候,韩潇这个真才实学的人头一个响应。
金家这个跟太子牢牢站在一起的第二个响应。
后面声音此起彼伏。
文家为代表的世家不管点不点头,这事已经定下。
他们能怎么说?
反对考核吗。
那就要给个原因。
在纪炀面前,纪炀会给他们面子,不直白说出一句:“为什么考核,我是捐官上来的,自愿受罚,毕竟没有科考过所以不好当官,这是你们说的。那被举荐的人呢?谁又能保证,他们胜过我?”
纵然是跟纪炀一直不对付的国子监也要说一句。
以你为标准的话。
那朝中九成官员都可以直接辞职了。
以你为标准也太苛刻了些。
但他们同样不能这么说。
之前把纪炀贬低成什么样,大家心里都清楚。
再看了他的文章之后,众人更明白,这次考核定在十二月十五,只有两个月的复习时间。
这两个月纪炀便是不看书本,他也肯定能过的。
被韩潇,今科状元一起夸赞的人,怎么可能没点真本事。
等于说,他们这次使着曲折蜿蜒,环环相扣的计谋,只害了自己人。
于纪炀半点伤害都没有。
说到底谁能想到一个不学无术的纨绔,竟然在当官的时候还不忘学习?
他们这些科考的人明明过了科考之后,就不愿意看书了啊。
纪炀真是个异类。
从什么地方看,都跟别人不同。
这件事的影响远不止于此。
十月十五下了朝会,朝廷开始统计捐官实职跟举荐的名单。
定下十二月十五各地开始考核,考核的官员临时由太子任派,下到全国各地。
这样的手笔肯定是皇上指点。
被派到全国各地的官员,既是考核,又能帮太子了解承平国各地的情况。
因为是临时的任务,所以挑选官员也十分迅速,这次挑选官员也是给太子巩固班底。
随着考核的消息传到承平国各地。
几百官员皆是精神一抖。
平平安安做了那么多年的官,怎么说变就变了?
等知道是因为党争才牵连到他们,这些官员自然把纪炀连带国子监的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