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改革的推动,至少要数年时间才能真正的落实到大明全境,而且肯定还有一些迂腐的读书人不愿意接受。 甚至会有大量读书人为此不愿意参加科举。 朱见济已经料见。 但无所谓。 大明有的是人才,不却那么几个观念陈旧的迂腐读书人。 只是当下有个问题他必须解决混乱 京畿周边的官学已经启用三系书和新华字典,去年科举取士的两千多人,其中有不少人在北京大学,作为陈献章的门生参与了这两本新教材的编写,而这些人也基本上学会了三系,再利用好新华字典,基本上掌握了新文。 所以问题就来了。 他们寒窗苦读十余年,脑海里熟稔于胸的是旧的文字体系。 现在又掌握了新文,这就让他们开始混乱了 关键这批人现在有几十个直接出仕。 还有大量优秀的人去了工科院、农科院下的各大项目、工厂、大明皇家银行、大明银行和大明皇家电力公司,以及各州府的医院中。 因为掌握了新文,骨子里又铭刻着旧文。 所以在行文的时候,总是会不自觉的新旧混合着用。 导致一些老人看不懂他们的行文。 于是便产生了混乱。 一时间,朝堂各部门纷纷上奏,请求广安帝解决此事。 所以一大早,朱见济从韩彩英的肚皮上爬起来,洗漱后吃了点早食,便去了乾清殿参加小朝会,要把官府机构、工厂体系、研发部门里新旧文混合的问题改善、解决。 九卿、都督、侍郎、内阁首辅和都御史们看见广安帝来参加小朝会,都大感振奋。 自广安帝登基后,他参加大小朝会几乎是屈指可数。 万幸上皇很尽心尽力。 众臣又不得不承认,尽管广安帝很懒,但两父子的分工却是完美无缺的,上皇擅长民生治政,广安帝擅长改革推进。 谁也不影响谁。 朱祁玉还是很尊重他家兔崽子,看见朱见济到了,立即“懂事”的去软塌上落座。 朱见济直奔主题,说了新旧文的问题。 群臣面面相觑。 这问题没法解决啊。 现在朝堂各部门有不少老臣,你让这些老臣在这个年纪去学习新文体系,不合适吧 比如于谦。 七十几岁的人了,哪还有精力去重新学习一套文字体系。 内阁首辅商辂却有想法,出列道“陛下,微臣已经将三系书和新华字典全面阅读数遍,以读书人的立场来看,三系书和新华字典如果真的取代之前的文字体系,对未来的读书人而言,将是个天大的好事,至少在识字这一块,就简单易懂了许多,而且也更利于书写,只要新文改革最终能够成功,那么我大明的读书人将会更多,而目前出现的阵痛也是无可避免的,但微臣有个策略,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朱见济眼睛一亮,“说说看。” 商辂道“现在我大明政务繁忙,让朝堂各部门的老臣们去重新学习新文体系不现实,一方面没这个精力,一方面也没时间,但随着新文改革的推进,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读书人进入朝堂,而这批读书人将主打的是新文体系,所以新文取代旧文是时间问题,我们只需要熬过这段阵痛期即可,直到新文真正的大行天下,所以在这段期间,我们需要照顾老臣,如何照顾那就是以后行文,如果是掌握新文的年轻官员行文,若是行文所到的部门主事是老臣,那就必须写两套出来,一套是新文,一套是旧文,如果行文所到部门的主事是年轻官员,则可以只写新文。” 这是最好的权宜之计了。 朱见济略一思忖,“也就是说,年轻官员也需要掌握新文和旧文两套体系” 商辂笑道“前期是需要,但朝中官员更迭之后,尤其是再过上十几年,就不用了,那时候,就可以彻底淘汰旧文了。” 朱见济一想也是。 繁体字的淘汰,哪怕是在二十世纪,也是慢慢来的。 而且到了二十一世纪,也有不少学子会繁体字。 本来就是传统文化的一种。 没必要全部淘汰。 有些时候,比如书法界,其实繁体字就很好看,还是可以为之保留。 于是看向众臣,“诸位以为何” 众臣行礼,“臣等附议。” 朱见济便对戴义道“拟旨,传旨各部门罢。” 没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