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二十七章 原则问题(1 / 2)

武锐军行军速度慢是出了名了……

不过没有强行军和急行军的要求,大军又携带了海量物资和数量庞大的重炮,就算想快也快不起来,更何况还一路走一路赈灾。

可要说武锐军任何时候都是慢如蜗牛那也是扯淡,不要忘记冯恺手上还有上万骑兵,一旦有需要,追逃敌军,轻装简从,千里突袭也只是等闲。

就算是步兵,如果有需要,也可以抛弃大量辎重,以强行军的速度,一天一夜突进一百五十里甚至两百里也不是做不到。

只不过现在……没有必要罢了。

对于冯恺而言,打天下容易,但是想要收拾山河,想要恢复民心则难。

诸如南方等地域也就算了,可是在北方,尤其是被祸害到千里无鸡鸣的河南陕西,做到这一点更难。

但冯恺不会因为难而有丝毫退缩,这是原则问题!

所以他会在行军路上赈济灾民,好在四百里路上都没多少难民,也花用不了多少军资,不过在口口相传当中把武锐军的政策宣传出去,对于在民间树立武锐军形象有百利而无一害。

然而即便如此,从汉中到西安短短六百里地,因为赈济,武锐军后面还坠着四五千相互搀扶,步履蹒跚的百姓。

这些百姓失去了田地失去了家园,最重要的是不知道未来的路在何方,说到底就是一群漫无目的的行尸走肉。

他们原以为自己会有一天在不知道什么地方倒下去然后再也爬不起来,成为饿殍冻尸之后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会成为野兽的口中食,这些他们都已经不在乎了,了无生趣,有时候死亡未必不是一种解脱。

但是突然出现的这么一支军队竟然……于是他们就跟着,不敢奢求什么,只希望军爷们行军停下来之后能继续施舍一些吃的。

至于最后会如何没人在乎,就算被这些大兵驱赶着去攻城去送死,他们也只是希望在死之前能够有顿饱饭吃,那样至少不会是个饿死鬼。

每天三十多里不超过四十里的蜗牛行军,就算再慢也有抵达地头的一天,光统元年三月十九,崇祯殉国一周年纪念日,九万大军带着五千多难民抵达西安西城。

这六百里路上,任何一座县城对于冯恺而言都是不设防的,而事实上这些地方原本都是李自成大顺国的有效统治区域。

如果不是因为冯恺的出现,这些县城多多少少还有些驻军,哪怕只是维持治安的驻防兵也会有那么一点,至于地方官员,那更是不会缺。

毕竟李自成已经建国称帝,他也想恢复民生,也想让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从沉痛中恢复出来。

然而冯恺出现了,满清更是杀进了关还将大顺军撵的跟死狗一样,大顺这个新诞生的政权俨然已经有了摇摇欲坠的架势。

冯恺出川就是争天下的,直接进驻汉中,很显然就是把刀锋对准了他李自成,以武锐军强悍的战斗力,别说县城,就算是州府在没有主力镇守的情况下,也只会不堪一击,派兵驻守……

李自成可以肯定都不需要冯恺攻城,估计守军就直接开城投降了。

谷嵖

左右都是白搭,李自成还没那么蠢,于是直接将汉中到西安沿线县城全部抽空,只留下满城悲呼哀嚎的百姓,达到另类坚壁清野的效果。

你冯恺不是假惺惺的爱民如子吗?你在蜀地不是让你的兵干这个干那个,只为蜀地百姓对军人的印象得到彻底改观吗?

那好,你就去救,救了就必然增加军队负担,而且是极其沉重的负担,不救?

你冯恺不要名声了,伪善的嘴脸都撕开了?甚至军队的信念会不会被动摇?

放弃一些无关紧要之地没准就会起到一石三鸟的效果,这种买卖怎么算都亏不了。

只可惜李自成虽然知道流寇终究不是长久生存之道,也知道拥有一块稳固地盘对于自己的重要性,但是他不会知道冯恺蛰伏在四川这几年的资本有多雄厚。

几年时间里冯恺在成都可不仅仅只是练兵那么简单,而是从他掠夺蜀王府财富之后就一直在未雨绸缪。

在蜀中,他厉兵秣马,发展农业,鼓励商业,使得以成都为中心形成了一个不算小的商贸圈,而形成的商贸区和大大小小的作坊,足以保证十万武锐军战士的吃穿用度。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想要把川外大量的物资转运到成都,没有后世便捷的交通难度实在太大。

乱世当中最金贵的是什么?是粮食!

北方被流寇祸害的不说颗粒无收,也差不了多少,可南方不一样,南方没遭受大的兵乱,气候温和,雨水充沛,粮食一直都不缺,粮食贸易也同样正常的很。

尤其是那些豪绅大地主,知道乱世来临,怎么可能不去囤积粮食,不但要囤而且是能囤多少囤多少,这也是汉人族群一直以来的习惯。

这些粮食可以应变,若是无变也可以发卖掉旧谷再囤积新谷,于是就成了冯恺的目标。

在四川蛰伏的第三年,冯恺就派出一支训练有素的特种军人和侦察兵混合而成的两千人武装,再找了一些商贾,伪装成了几十支商队前往南方。

目标很清晰,用海量的银子去搜集购买大宗的粮食和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