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十一月下旬,李自成和清军在潼关的战争已经从一开始的试探性进攻、防御、偷袭转变成为大兵团作战。
然而即便是号称从死人堆里面趟过无数个来回的老营精锐,也毫无例外的一次次在潼关城下折戟沉沙。
满清大军彪悍的战斗力已然让大顺军感到胆寒,最让人愤怒的还不是这个,让人愤怒的是,那些投降了满清的汉军。
这些汉军在当初对阵清奴的时候畏缩不前,征剿起义军的时候百无一用, 可现在,一个个势如疯虎,夺关之战,悍不畏死,汉兵的血几乎染红了潼关上的每一块城砖。
一个多月的激战让李自成清醒了,他知道凭借顺军的战力如果在平原上和满清的各路八旗作战, 最后的下场一定是被斩尽杀绝, 不过好在他还有坚不可摧的潼关。
这是他最大的底气,只要潼关不破,便可力保西安不失。
同样的道理,如果潼关丢了,那就不是丢西安的问题,而是他这个大顺皇帝将会再一次成为丧家之犬。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放在李自成身上也是同理,他从流寇成为了皇帝,又怎么甘心从皇帝再变成流贼。
冯恺怎么还没来!
这是站在潼关上面的李自成发自肺腑的咆哮。
李自成很清楚,在川西崛起还扶持傀儡皇帝的冯恺和他就不是一路人,至少在当前看来,冯恺代表的官,是大明国祚的延续者,而他是贼,是大明王朝的掘墓人。
可是在李自成看来,华夏人面对异族, 而且还是如蒙元那种想要窃占华夏江山的异族,那么他和冯恺就应该是天然的盟友。
他觉得面对满清这样的大敌,那么他和冯恺就不会是敌人。
这个时候就应该抛开一切恩怨, 放下所有仇恨,共同抵御满清这只关外恶狼才对。
民族大义这玩意李自成不管是不屑一顾还是别的,但这个时候他希望冯恺能真心体会到这四个字的含义。
一切的一切都要先以驱逐满清为前提,只要把恶狼撵出关外关上大门,那么接下来如何打生打死那是以后的事,就算他最后战败了,也心甘情愿甚至是罪有应得。
为此李自成这一个月前前后后派出五波使者去求见冯恺,可武锐军仿佛在汉中乐不思蜀,一个多月,近十万大军的步子都没往前挪动一步。
为了表示诚意,这一次李自成没有随便找人充当使者,而是让大顺军师宋献策和麾下第一武将刘宗敏联袂而至。
冯恺非常怀疑,李自成是不是想要借刀杀人,想借他的手干掉这两个已经让他不太爽的家伙,尤其是刘宗敏。
不过,在这之前冯恺还是给予了两人足够的礼遇,比如安排进密室喝茶。
李自成觉得他是匪,冯恺是官,但是没有必要在这个大敌当前的时候打生打死,所以渴求联盟,或者单纯的只是想要借助武锐军的力量来分担他在潼关的压力。
而冯恺也是一样,他压根就没有身为官军的觉悟,只在乎对自己是否有利,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
一位政治家如果连这其中的轻重缓急都分不清楚,一味的嫉恶如仇,凭借自己的喜好去行事,这本身就是不成熟,不合格的表现。
冯恺算不上多成熟的政治家,但是他知道如何才能让自己,让武锐军的利益最大化。
李自成既然想要和他结盟,一起去剿杀建奴,这并不违背他此番出川的初衷,或者说,他出川的目的就是平定天下,而在平定天下的过程当中是先干掉李自成还是先灭了建奴,对于冯恺而言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
“闯王……”
冯恺坐在主位上笑呵呵的开口,他自然不会称呼李自成什么永昌帝又或许是什么顺帝,他站在光统帝和大明的立场,李自成就永远也只能是贼寇。
宋献策和刘宗敏不以为意,两人并无丝毫谦卑,反倒是很有兴趣的打量了一番眼前这位堪称传奇的曹操。
能在成都府那样的重地凭借区区几十人就做下惊天大案,还能无惊无险的拉出一支能够争雄天下的人马,这样的人物事迹如果称不上传奇,谁还够资格。
光是这一份胆魄和宁愿蛰伏,以待时变的长远目光,就不是闯王能够相提并论的,要知道在闯王起事的这么多年当中拥有无数次的战败,无数次的狼狈逃窜,无数次的险死还生。
而冯恺呢?人家就凭借睿智中带着一点点狠辣的手段,就拉起了武锐军这么一支比顺军都丝毫不弱的军队。
关键问题是,闯王在天下人的心目中一直都是贼,而冯恺明明是贼,却偏偏他么的披上了一层官皮,光这一点就比闯王高明了不是一星半点。
冯恺也观察了两人一阵子,宋献策看起来四十岁左右,身上穿了一身道袍,却没有半点仙风道骨的意思,对于这样的人,冯恺更愿意称呼其为……神棍。
事实上这家伙也确实是个神棍,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谶言‘十八子主神器’,就是这家伙的杰作,不过一个云游四方靠嘴皮子的术士,冯恺更倾向于这家伙就是个骗子。
至于刘宗敏,原本就是个铁匠,看上去五大三粗的,身上还弥漫着浓郁的血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