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五章 猛将的悲哀(1 / 2)

没人能吃透冯恺说的那些话,也根本不觉得乱战的天下会传檄而定。

至于军队……费尽千辛万苦,花费数千万两白银整饬出来的大军,说是不为作战为了震慑?

谁都不会相信好吧。

不过最让众将接受的不是这些而是……

冯大帅曾言,随着武锐军火器震撼天下,这天下的军队将会在几十年间彻底完成蜕变。

这个蜕变就是冷兵器搏杀的时代将会彻底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会是热武争锋!

冷兵器时代的厮杀需要能够冲锋陷阵的无敌猛将,因为猛将冲杀在前最能激励士气!

可冯大帅说了,热武时代的战争不需要猛将,需要的是智珠在握,能够坐镇中枢,调兵遣将,排兵布阵,灭敌于无形之中的智将!

所以武锐军的将领需要日日夜夜,时时刻刻学习并巩固学到的知识,比如军事理论,战役论析等等。

基本上也就是将军和参赞合一的存在。

那么为什么不用参赞直接带兵?

答案是可以!

但是武锐军的参赞……不可以!

因为武锐军的参赞只是寻常的读书人,读的依旧是四书五经,走的仍然是科举出仕的老路,他们并没有实战经验,也就没有通过一场场战役归纳总结出得失的机会。

武锐军需要的是比如崇祯年间的孙承宗、孙传庭、卢象升乃至汉奸洪承畴这一类的智将。

诚然,这些人也都是读四书五经出仕,但是他们中了进士之后,自然不需要再去啃便成了这些人的案头之物。

嗯……兵法也是杂书……

光有理论自然远远不够,军事理论说的再如何天花乱坠,也难免纸上谈兵之嫌,理论结合实践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帅才。

好在乱世从来都不缺实践的机会。

好男儿谁不想封侯拜相,这几十年间苦读兵书,苦学兵法的官员多了去了,可最终也不过出了那么寥寥十来位儒帅罢了。

对于冯恺的话,诸将自然不会反驳,但是不反驳不代表不可以不以为然,索性冯恺也知道说教委实过于苍白,于是只是告诉诸将,战场将会印证他所说的一切。

看着完成任务飞回来的飞天军,袁老四嘴角直抽,可算是真正理解冯大帅说那些话的意思了。

眼前感觉还不算强烈,可山海关上的大火实在是太有视觉冲击力了。

仅仅只是安排飞天军出马,然后他们就站在这里看戏,戏结束,山海关便已成了囊中之物……

要猛将何用?屁的用……

悲哀……

对于大明而言,山海关乃是抵御建奴最重要的一道防线,山海关不失,建奴就算想要抢掠中原都必须绕道草原寻找突破口,山海关一日不拿下,就算建奴杀入华夏几百次也没用,因为退路不通,一旦大败被围追堵截,就是全军覆没的下场。

由此可见,当初吴三桂献山海关对于建奴而言确实算得上是居功至伟,在后世,主流观点也认定,吴三桂献山海关以图自保乃是华夏被奴役的始端,所以说吴三桂是汉奸走狗都算是轻的,这家伙就是十足的民族罪人!

耻辱柱上永世不得翻身的那种!

如果满清统治了华夏,那么山海关的作用就会彻底消失,可如今建奴逃回了关外,那么山海关就成了建奴抵御中原王朝出关的重要屏障。

多尔衮很重视这道屏障,所以在山海关驻守了三万兵马,并且让阿巴泰和耿仲明为正副守将,目的就是要将武锐军死死拖在山海关!

耿仲明可不是唐通,怀顺王对大清国那叫一个忠心耿耿,其麾下火器营更是对大清这些年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

多尔衮相信阿巴泰会造反都不会相信耿仲明会背叛大清。

山海关也不是居庸关,多尔衮也知道武锐军有飞天军,但是靠那大号孔明灯来运送军队入关,那是异想天开,来多少估计都不够塞牙缝的。

当然还可以投掷火油,多尔衮岂能对此没有防备,防止火油燃烧肯定不能用水,这是常识,用水基本上和火上浇油没多大区别。

但是以沙土覆盖效果绝佳,更何况火油投掷还需要引火,这中间是有时间差的,利用好这个时间差,孔明灯投放火油的威胁就会被缩减到最小。

所以山海关关头上面堆放了无数袋沙土,只要火油罐砸在关头上面就立即以沙土覆盖,当然这样不可能完全杜绝火油攻势,但是能将威胁降到最小!

到了那个时候即便孔明灯上扔下引火之物也无所谓,被沙土覆盖大部分火油不会引发多大的火势,小股火焰沙土随手就能给灭了。

可以说,多尔衮的应对没有半点问题,这种方法也确实能让火海攻势彻底失去作用。

没有了飞天军,武锐军攻城利器就只有火炮,不过多尔衮倒是想看看到底是冯恺的炮弹多,还是山海关的城墙更结实!

笑话,要是山海关能被火炮随随便便就轰踏了城墙,那也好意思称之为天下雄关,也不够资格将大清国死死摁在关外只能望关兴叹。

当然沙土覆盖只能算是制标,还治不了本,如何治本,想治本唯有把孔明灯给弄下来。

多尔衮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