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门派、家国(1 / 4)

敢问何为中华武士初心,何为中华武士之名?

徐重光发出了对其心灵的叩问。

宫宝森陷入了沉思,久久没能回答上来。

中华武士会.......

他的记忆仿佛飘到了当年,那是一个所有练武之人,无论武功高低,心志都被彻底打崩的时代。

洋人的枪炮如同一片乌云死死压在他们的心头,那种武功练得再好,也敌不过洋人的枪炮的绝望,那种痛苦,那种心灵的崩溃,理想的幻灭,是后人难以感同身受的。

即便是现在与那个时代仅仅只过去了二十年,可是宫宝森、李存义的弟子们,也是无法直接感受到长辈当年那种绝望的。

宫宝森与徐重光真正的分歧所在,恰恰就基于这种情绪不同而分出的理念不同。

宫宝森至今还记得,当年建立中华武士会的时候,李存义曾经跟他说过一句话:

“宝森,我们形意拳,无论是岳飞祖师,还是姬际可祖师,都是保家卫国的英雄,所以形意拳的意,就是取保家卫国之意!”

彼时的宫宝森虽然一时一代宗师,但其理念与李存义尚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在师兄撒手人寰之后,李存义的理念,也成为了宫宝森的理念。

李存义追求的是家国大义,是神州山河。

中华武士这四个字,就是他定下的。

“中华,乃神州万里疆土,明太祖朱元璋《奉天北伐讨元檄文》云——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武士,自古士分两种,文人叫文士,就是士大夫,武人叫武士,士,不可以不报国。”

徐重光看见宫宝森陷入沉默,继续侃侃而谈。

武士这两个字,不是说谁会武,那就可以称之为武士,能有一个士字,那是非常了不得的赞誉,比如国士无双所说的国士。

“师祖以这四个字命名,足以见其对中华武士会之重望。”

一九一二年,中华武士会发布了《中华武士会公启》和《中华武士会简章》。

《中华武士会公启》云:“今同人创设此会,募集击技名手,广设传习所,以求普及,期我国民自兹以往,变文弱之风而成坚强之习,以负我民国前途之重任”。

《中华武士会简章》则直接道出了中华武士会的宗旨:“发展中华固有武术,振起国民尚武精神。”

因为这样的宗旨,才能令无数武人闻风而来,不到数月,各地分会林立,就连东京都有中华武士会分会。

李存义追求的理念,名为家国,中华武士会,则是其理想的寄托与载体。

但武士会后续的掌舵者,早已丢弃了这个理念。

中华武士会的成员,大多都转入了中央国术馆等国术馆系统中,将李存义名为家国的理念播洒在国术馆中,播撒在北方武术界当中,继续传承下来。

“那么,您的理念了?”

徐重光不在跟宫宝森做无意义的辩论,因为重点从来都不是叶问到底是不是一块好材料。

叶问之所以是块好材料,仅仅是因为南方武术界,只有他能让宫宝森看中和接受。

徐重光是傅剑秋的弟子,傅剑秋与伍翔宇是亦师亦友的关系,他还是中央国术馆的第五期生,所以他的理念,与李存义一样。

但宫宝森的心中,这已经不再是跟当年师兄一条心了。

“我这一生,如履薄冰,前二十年,意气风发,闯下赫赫威名,后二十年,方知天地之大,人之渺小,是故如履薄冰。”

“前半生,我与师兄,与你们这些年轻人一样,血气方芳,自诩练武就是要把武术用到天地正道之上,要为家国大义而战。”

“所以,我才当了前清的宫廷警卫。”

徐重光点点头,如果站在历史上,当然知道清朝是一定会灭亡的,但是站在当时的背景下,满清虽然日薄西山,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破船还有三千钉了。

更别说宫宝森当宫廷警卫那是光绪二十三年,那时候除了少部分激进的人外,在大多数平民百姓眼中,清朝就是代表了家国大义。

甚至还有不少人都抱着清朝能够拨乱反正的想法,认为此是有人欺上瞒下,令圣天子不得临朝。

故而主张立宪才是当时的主流思潮。

徐重光当然知道满清没这个本事,可宫宝森他们是无法知道,他们身处于历史当中,无法得知历史的走向,只能不断地试错。

有的人,甚至一错再错。

就比如说宫宝森。

“后来,我看明白了,清廷已经没救了,我至此心灰意冷,回到故乡,深居简出。”

宫宝森的声音很缓慢,也很沉痛,这是身处于大时代中,旧式武人的痛!

“后来师兄建立中华武士会,我感到十分的欢欣,原本心灰意冷的我,感到自己如同重获新生一般,我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武士会上,投入到国术上。”

“后来张大帅请我任奉军总教练,我也欣然答应。”

“我以为,各路军阀之中,当以奉军为最有机会统一神州,故而即便被骂我为权贵做狗,听人命令,我也并不恼怒,因为我的心中,始终有着家国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