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高阁庄2(1 / 2)

高、崔两家能保守这秘密几十年实属不易。那年高家和崔家老祖已经作古,他们的儿子高老大和崔老大也是年近九十,五世同堂。中秋节晚上,两家人在祠堂外演武场上一起吃月饼赏月亮。

二老在一起喝酒喝大了,彼此拉着手,深情的看着对方不约而同吐露出这个保守了多年的秘密。

只是二老各执一词,都说要让对方认祖归宗。谁也说服不了谁,话越说越着急,借着酒劲儿就动起手来,准备拳脚上见真章。

能在乱世生存并立庄几千年不倒,两家人的功夫自有玄妙,可是不简单。

高家有一套掌法,崔家有一套拳法都是自家功夫精髓所在。

高家掌讲究处处留有余地,动作飘忽不定,掌影婆娑,以曲为直,一套掌法施展开就像是在画圈圈,掌掌相连,层层叠叠,绵绵密密,环环相扣;崔家拳讲究直来直去,施展开讲究举手不留情,抬腿不让步,快速似闪电,气势若奔雷,拳法势大力猛,呼和有声,一气呵成。

功夫一道可谓一通百通。两家人不论刀枪剑戟斧钺钩叉等十八般武艺都能拿得起放得下。

但是两家功夫就像是一锅百年的老汤,无论放进去什么捞出来都是一个味儿。同样的兵器,两家使唤起来都带上自家的味道。

关系如此玄妙亲密的两家人,后生晚辈在一起练武也都不藏私。功夫上互有优势。虽拳理不同,彼此并不认可,但也彼此佩服。两家人经常在一起交流取长补短,各有所得。更有后辈子孙中人兼两家之长,隐隐有把两家拳法发扬光大之像。

高老大和崔老大这一战,又是三天三夜不分胜负。

小辈们在旁边听了前番话,面面相觑,自然谁也不敢插手帮忙。

最后二人比拼内力,依旧难解难分,几乎要同归于尽时,牛山上刮来一阵狂风将两人分开。鼻青脸肿的俩老头,武功上难分胜负又坐下比拼酒量。在一起喝了一辈子酒,都是海量,亦是难分高下。

最后二人哈哈大笑,达成一个共识:彼此是血脉相连的一家人,这一点大家都是认可的,至于姓什么,也不再多论。回想当年老祖遗言也没说要谁认祖归宗的事,就当是过继给对方的孩子了。

只是这样一来两家人再见面都觉得别扭起来。崔家人提议把庄名给改了,叫了这么多年高阁庄,应该轮到叫崔阁庄了。但高家人说,世间那有庄名轮流叫的道理?高家人自然不同意。

从此两家人不再像过去那样亲密无间。虽然没有撕破脸皮,见面依旧亲热,但也似饭里掺进了沙子有些牙碜,又不忍因为掺杂了沙子就把整锅饭倒掉。

从那时起高崔两家人就产生了说不清道不明的隔阂。

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两家人,只好拿彼此的功夫说事。开始对对方的功夫互看不上眼,以至于到后来相约每年春节过后正月十五展开一场擂台赛。

比一比看谁家功夫更强,看谁家的功夫更正宗,隐含的实为嫡庶之争,谁家才是一脉相承的正统。

其实这么多年高家人也练崔家拳,崔家人也练高家掌。两家的后生晚辈经常在祠堂外的演武场上练武,相互切磋钻研对方武功的弱点。本来两家拳法上互补,都有所创新,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后来人为的分开,如此彼此功夫非但不能进步,还在传承中丢失些精华。

比如两家拳法中都记载有一套叫“倒行逆施”的功夫。如今招数还在,但心法已失。

也说不清是从那年开始,每年正月十五那天高阁庄,高、崔两家都会举行擂台赛。

传了多年后成为四围临庄过春节的盛事。先是从正月初五开始举办为期十天的牛山庙会。外乡人纷纷而至,各种买卖、杂耍、玩意儿丰富多彩,倒也热闹。

正月十五那天上午在演武场东西两侧分别搭起两座戏台,唱起“对台戏”。

下午开始在戏台上先有外乡人垫场的杂耍或摔跤等表演,然后才是两家人正式擂台比赛。晚上则举办花灯会。

传到今天,高、崔两家的比武分为黄口(十岁以下)、舞勺(十三到十五岁)、舞象(十五到二十岁)、而立(高阁庄比武规定为二十五到三十岁)、自由(没有年龄限制)五组。

多年来两家为了免伤和气多是以拳脚见高低。各出代表五得三者为胜。

高阁庄流传一句话“三十年街东,三十年街西。”这“街”当然指的是和合街。崔家拳上手快,几年后就会有小成;高家拳法练习起来似是更难理解,入门稍慢,需多年后才显出优势。

所以黄口、舞勺乃至弱冠多是崔家拳占优。高家人则在成年后的比赛,特别是三十岁后,高家人功夫似要更好一些。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高家人说。高家人默认另一种规则,前三场都赢了也就赢了,孩子终归是孩子,他们的比赛就是玩玩而已。成年人的比赛才是正赛,赢了才能证明功夫好,所以输赢要看最后两场比赛。既然是祖上传下来的规矩,终归还是要遵守的。

于是每年比赛五场胜了前三场的崔家高兴,胜了最后两场的高家也高兴。

近百年中也有例外。崔家一位前辈崔龙一就保持了从黄口到自由的五场比赛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