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像这种修筑长度达到好几公里的备用河堤,而且还需要短时间内修起来,没有个几千上万人是别指望了。
也好在温玉森在几天前,暴雨来临之前就是接到了来自金陵城的加急警报,提前了两天安排相关的工作,暴雨刚开始就是组织了大量青壮参与防洪。
要不然的话,这得迟好几天才能够动起来呢。
这种关键时刻,一天两天的差距,就足够决定生死了!
温玉森巡视各处工地之后,回到了城内,这回到城内干嘛?自然不是回去睡大觉,他要亲自召见开封城以及周边地区的士绅以及大商家。
干嘛,让他们出钱啊!
抗洪这种事,别看只是动员民夫修堤坝什么的,但实际上花费是相当多的,这参与抗洪的人大几万人的,需要为他们准备粮食,准备医药,这都是要花钱的。
而偏偏,官府财政又没几个钱!
河南的地方财政一直都是不宽裕,没办法,这地方本来就是个农业省份,而且受到黄河泛滥的影响,民政收入本来就不高,而地方财政收入自然也没几个。
这些年,好不容易在开封发展工业,搞了十来家工厂,但是这些工厂都是中小工厂,基本上无法为地方财政提供太大的帮助。
地方财政没钱,但是要抗洪,之后还要救灾,这需要的钱多了去,难道要死等着财务部拨款下来?
那样黄花菜都凉了,说不准开封城都被淹没了,财务部的款子都还没拨下来呢!
遇到大事,官府组织、大户出钱、小户出力,这历来是华夏王朝的处理方式,即便是到了大乾也不能免俗。
当然了,大乾从来都不搞什么强行摊派,这不符合大乾的仁义作风!
大乾往往是以捐助的形式进行,遇上什么事了就会召集大户募捐。
理论上来说,捐多捐少甚至不捐全凭自愿!
嗯,仅限理论上!
大乾的各地方衙门搞的捐助活动,往往是官方组织,甚至是地方官员一把手组织的,筹集资金用来修路铺桥,或用来救济灾民,或用于其他的民生工程,这些即是关乎一个地方的发展,同样也是关乎着官员的政绩。
不捐也行,但是你都不让地方官员高兴了,他们能让你高兴?
分分钟给你穿小鞋!
脾气好的只是今天有巡警来查江洋大盗,明天来检查消防,后天检查卫生,这种都还算好的,如果遇上心眼小的,各种手段能直接就把你店铺给折腾没了。
所以哪怕是为了不得罪头顶上的父母官,士绅商人们都会捐助一部分的钱财的。
更不要说,今天你给了父母官面子,人家也会给你面子啊,这捐了就是人情,而人情这东西,可大可小。
至于捐多捐少,得看情况了!
而这一次情况也是类似,而且是更加严重的洪灾,正是需要官府、大户、百姓相互合作,共度难关的时候。
如果他们捐助的钱财达不到温玉森的心理预期,那么以后就别指望在河南混了!
所以他坐下来就是对着一群士绅大户们道:“如今数万百姓和军方将士,正在前线奋力抗洪,而诸位在开封等地,都是有家有业的,这抗洪保的可是在座诸位的产业!”
温玉森并没有和他们进行太多的废话,如果只是普通的知府,县令这些,恐怕还会有一些的顾忌,但是温玉森却是河南巡抚,封疆大吏,可没有什么心情和他们多废话。
所以开始就是的直接说道:“洪水当头,此时正是需要我们齐心协力共渡难关的时候!”
虽然还没有明确说捐钱,但是在场的人都不是愚笨之人,来之前就已经是知道为什么而来了,众人都是有了心理准备的。
当即,一个年约六十的老者就是开口道:“时值危难,我们唐家自然是不会无动于衷的,我们唐家虽然家底薄弱,不过也愿意捐助白银一万两,衣服五千套,帐篷一千顶,另还会有价值三千两银子的粮食以及药物,以供抗洪救灾所用!”
听到这话,温玉森微微点头,这个唐老头,既然敢第一个开头,自然也是有头有脸的人,其家族的财富在河南一省,也算是名列前茅了。
他捐助的现金虽然只有一万两银子,不过却是还有衣服五千套、帐篷五百顶,这个衣服五千套也价值几千两银子了,至于帐篷也是差不多几千银子了。
综合算下来,唐家捐献的现银以及物资,总价值已经是超过了两万两银子了。
这个数字,可不算小了,唐家虽然家大业大,但是拿出这么一笔钱也算是尽力了。
唐家的产业众多,拥有不少的土地和商铺之外,也是和国内的绝大多数士绅家族一样,这些年逐步涉足工商业,尤其是工业,士绅家族开工厂已经是成为了潮流,唐家也不例外,早些年就是投资建立了吉丰纺织公司。
不过他们的公司挂着纺织公司的名头,但实际上并不从事缫丝、纺纱、织布等这些纺织业的上游产业,而是从事下游产业,也就是直接生产各种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成品,比如服饰、被服等。
他们直接从那些大型纺织公司里购入机制布匹,呢料等原材料,然后雇佣大量的工人裁剪,缝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