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第 44 章(3 / 4)

做做,以后也做点小营生,指不定能赚不少呢,所以以后夫人有什么要我带给许小娘子的信,尽管开口,可千万别给赏钱。”

他其实想着,这个木桶腐乳一个月能多个一二两银子的进项都算不错,哪里还好意思要薛氏的赏钱。

马六说完,大概怕薛氏还要给赏钱,就一溜烟的跑了。

薛氏哭笑不得。

次日,她就回了娘家一趟。

薛氏娘家也在京城,不过距离德昌侯府有些距离,坐马车都要小半个时辰才到。

平日出门坐马车还要同德昌侯老夫人说声。

德昌侯老夫人本来想问问儿媳回娘家作甚,有事没事少回娘家,但想着老三同她说对二房好些,她便也没说甚,挥挥手就让车夫去驾车送儿媳回了娘家,不过最后还是忍不住唠叨了一句,“早点回来。”

薛氏应了声,就带着小丫鬟出门。

薛家住在城南的上坡巷。

之所以叫上坡,自然是进了巷子就是一条上坡的路。

薛氏的娘家兄弟叫薛良,娶妻石氏,育有两子一女。

长子薛淮,娶妻张氏,生了个女儿薛圆圆。

女儿薛箐只有十三,次子薛涧,今年才八岁。

薛氏的爹娘前几年都已经相继过世,家里就剩薛良,还守着个茶摊,茶摊也只有一间铺面大小,是薛家老爹留下来的,之前薛家老爹也是个举人老爷,原本指望着长子科举,但长子不是学习那块料,薛老爹没办法,也不能强求长子读书,就早早置办了这间铺面留给儿子,以后至少能养活自己。

薛氏到了上坡巷的薛家,只有薛箐在家,薛箐瞧见姑母,问了声好,又抿了抿唇,告诉姑母她爹娘都在茶摊上,大哥大嫂也抱着圆圆在那边帮忙,弟弟薛涧还在学堂。

薛氏跟薛箐说了声,这才又过去兄长的茶摊上。

薛箐生的眉清目秀,仔细看眉眼跟许沁玉还稍微有两分相似,看着姑母离开,薛箐抿了下唇又叹了口气。

她知道爹把家中所有的积蓄都给了姑母,让姑母给边城的表姐送去。

表姐小时候经常来家里玩,她跟表姐感情也很好,小时候还经常一起玩过家家,做饭吃。

只是一百两,真的好多哦,家中这些年全部的积蓄了,她倒也不是舍不得,弟弟还在读书,每年束脩费都不少,她只是怕爹娘太辛苦,表姐在边城,肯定过的辛苦,也需要银钱傍身……

娘前些日子一直跟爹闹,都过去几个月,娘对爹还是没甚好脸色。

娘也不是那种坏心眼的人,就是觉得爹爹给的太多,哪怕给个一大半。

薛箐又忍不住叹气,赚银钱真的好辛苦,她又什么忙都帮不上,也就做饭味道还成,平日摊位上有爹娘和哥嫂,她就没必要过去,就是在家做好朝食暮食。

她也真的好想自己可以赚银钱,这样不仅能改善家里面条件,每年还能给表姐也寄些银钱。

…………

薛氏又过去兄长的茶摊。

薛良的茶摊在南城这边的集市上,这边还是很热闹,集市虽然不算大,但也五脏俱全什么都有,茶摊,食肆,客栈,酒楼,布庄首饰铺子各种吃食铺子等等,附近还有个夜市,新帝跟伏太后大赦天下,也没有宵禁,平日基本都是亥时末才收摊回家。

薛良的茶摊不大,里面就摆着三张桌子,外边支起个油布棚子,下面也摆着两张桌子,茶摊后面还有个小院子并着小厨房,水井也有一口,铺面虽小,但该有的都有。

平日喝茶的人不多,但薛淮会说故事,讲的故事动听,来喝茶听故事的人不少,薛良又会做点吃的,卖点他炒的干货,瓜子花生,还有些干果蜜饯,配着茶水吃,再听着故事,故此生意还算不错,一家几口忙活着,一个月也能赚个二三两的银子。

现在正好晌午,没什么生意,都是下午晚上生意较好。

石氏这会儿正蔫头巴脑的呆坐在茶摊门口发呆着,她还在心疼那一百两银子,她也跟丈夫吵了几架,她不是说不肯给玉姐儿钱,至少留个二三十两,再过些日子,涧哥儿又要交束脩费。

她是个爆脾气,跟丈夫吵了快一个月,丈夫也同她认错,说自是心疼外甥女,边城太苦太苦,还说竖王被抄家,肯定没银钱傍身,不多给玉姐儿点,玉姐儿怎么活。

她也心疼外甥女哇,玉姐儿小时候经常来她们家玩的,也算看着玉姐儿长大的。

其实这事情已经过去三四个月,玉姐儿出事一个月后,丈夫就把家里所有的积蓄都送去给了小姑子。

但她一想起来还是来气。

这三个月倒是赚了几两,那也不够给涧哥儿交束脩费。

正呆呆的想着,石氏抬头,瞧见小姑子过来了。

瞧见薛氏,石氏本来想甩脸子,可瞧见薛氏比玉姐儿出事前瘦了不少,脸颊都有些凹的,整个人气色有些差,她这脸子就甩不下去了,走过去把人拉到茶摊上坐下,板着脸问,“你过来干啥。”

石氏知道玉姐儿才出事时,小姑子还大病一场,差点没熬下来。

想到这里,又见小姑子瘦瘦得样子,石氏突然就想通了,家里银子给玉姐儿便给了吧,至少他们全家人都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