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2四合院
下楼来到车棚,老周家有两辆自行车,并不是后是大家熟知的飞鸽、凤凰、永久。这个时期国内的自行车产量很低,后世的二八大杠这个月才在沪下线,战争结束没几年,路上的自行车大部分都是抗战、内战时期缴获的。
一辆山口平把28型直梁,前后鼓刹,还带了个车灯,虽然亮度可怜。还有一辆是屈井公司生产的军用自行车,长得很怪异,车头一个灯,前叉上还有一个灯,带一个6V8瓦的发电机,现在还能正常使用。前轮特别的粗,挡泥瓦上还有个特殊的货架,听说放榴弹炮用的。
其实现在的自行车还比较便宜,产量虽然不高,但是人们的购买欲望也不高,永久的的自行车卖158,还不要自行车票。等到了59年才会出现自行车票还有手表票,到了62、63年三转一响的价格会到一个高峰期。周叔把袋子绑在前面的货架上,骑上车之后小卫坐在后座上就出发了。
一路上断断续续的跟周叔吹着牛逼,周叔的父亲角色类似于夏东海,讲道理会说话还很开明,其实这个年代的人们的思想还是挺开放的。这一路要骑4、50分钟,小卫又想起来第一次见聋老太太。
那时小卫穿越过来还没几个月,有一次跟卫父去单位玩,正巧发过年的东西,老卫下班的时候就带着小卫给聋老太太送去了一部分。刚见到聋老太太的时候小卫真没意识到这是后世大名鼎鼎的的“禽满四合院”,直到后面何大清下班回来,这张脸太有辨识度了。
聋老太太一家在八国联军时期被打死了不少,那时老太太还是个小姑娘,后来嫁给了父亲的徒弟,陪嫁了套四合院,再往后两人开了座酒楼。老太太娘家姓谭,就是谭家菜的那个。两口子有两子一女,还收了两个徒弟,本来日子不错,但是女儿小时候走丢了,大儿子后面也被日本人打死了,丈夫受不了刺激一病不起,没几年也去了。小儿子想要报仇参军去了,不是红军,时间位置都对不上,但应该也是死于抗战,从那以后就没回来过。
这本来和卫父没啥关系,毕竟那些年死的人太多,顾不过来。但是卫父和周叔在翼南开展敌后工作的时候,手下有个排长因为在京都有亲戚被派去收集消息去,没错这人是老太太娘家外甥,在京都待了几年工作开展的很不错,日本投降的时候才撤回来,归队时老太太的小徒弟也跟了过来。老太太是人精,潜伏的那几年很清楚这外甥是干啥的,对于外甥很是照顾,平时也给打掩护,可惜后来外甥和小徒弟打泰源的时候战死了。
老卫和周叔知道有这位,一年有空也会过来2趟。就小卫观察,这老太太平时挺和善,但人老成精,狠起来也不是一般人能比的。
到了四合院快7点半了,巷子里面也没啥人,天太冷,都窝家里面了。这院子是个挺宽敞的三进四合院,在那南锣鼓巷附近,就是故宫后面。
宽度有23、4米,深度也有50来米。因为晚晴时期就做出租房了,建筑格局改了不少。照壁给拆了,前院后院一共加盖了三间房。
进了大门右侧是阎老师家的房子,这原来是个门房,前院左右两侧各加盖了一间,因为也是同种风格的屋子,并不显得突兀。大门左侧是一排倒座房有5间,每间都和阎老师家的差不多大小,3米宽5米深。
进了垂花门是内院,垂花门两侧原先是游廊,被改建成4间住房,每间略小于倒座房,正对着门的是正房,有11米宽6米深,左侧是一间6*5的耳房,右侧是一间3*5的小耳房,在往右侧就是通往后院的通道。两侧的东西厢房都是10*4大小,不过都被分割成了两户,每个厢房靠近游廊一侧还带了个3.5*3.5的厢耳房。正房和厢房的高度都很高,做成复式也不会压抑。
后院就是一排后罩房,有7间,大小和倒座房差不多,院子最左侧也加盖了一间。整个院子里面住了18户人家,电视剧里面的主人翁这时期也都住了进来。
四合院原先是聋老太太的私产,解放时想给办经租房的,但是老太太看的明白都捐给街道了,自己还有大徒弟何大清都租房子住,街道也只象征性的收了每月两块的房租,要知道阎老师那两间小房子每个月都要3块。
说下剧情里面的主要人物,阎阜贵前面说了住前院,解放前是个记账先生,51年才去学校当的小学教员,今年的小学教员工资分为19级,从最低的16.5到最高的75.9,除非是大学毕业否则绝大部分小学老师到退休都拿不到50块,阎老师现在拿12级工资每月31.9,这时小阎解娣已经出生了。幸亏阎老师一家解放后一直都居住在城里,前段时间登记粮食关系的时候都属于城市户口,每个月都有便宜的商品粮吃。
与之相反的是贾家,贾家解放前是白铁匠,外面有个店制作白铁壶、水桶之类的,解放时按成分应该是小资产阶级。
额,现在居民是划分成分的,农村分为地主、富农、中农、下中农、贫农、雇农。城市居民成分则从高到低主要有以下几类:1、民族资产阶级2、小资产阶级(手工业主,小知识阶层——学生界、中小学教员、小员司、小事务员、小律师,小商人等)3、半无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