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年代好家庭 第49节(2 / 3)

周明愈和她有一样的感觉,来到这里以后,前世的一些为人处世的方法和衡量标准不能完全适应,需要入乡随俗进行修改。

他道:“咱们且留意观察一下,如果他还有危险到时候再处置。”

给人家一个机会。

还有一个原因,赵老汉儿恨的人是张根发,不是别人,而且这时候的男人把戴绿帽子当成不共戴天之仇,他可以理解。

莫茹点点头,看到金枝儿拎着一块石头从屋里蹬蹬跑出来,就打住了话题。

金枝儿站在磨坊门口,怯怯地道:“嫂子,你……能不能教我认字?”

莫茹笑道:“你怎么不跟你娘学啊,我就学了那么一次。”

金枝儿的头低下去,她说想上扫盲班识字,后娘让她撒泡尿照照自己有没有那个资格学。

莫茹看她的样子就明白怎么回事,笑道:“我就会几个字,都给你写一下吧。”

她把学来的那些字写上,教金枝儿念了几遍。

小姑娘记性好,自己又肯学,学得非常快,三遍就都记住了。

莫茹夸道:“学得真快,是个读书的好料子。”

金枝儿的眼睛顿时亮起来,一瞬间那张黑黄的小脸都生动起来,“嫂子,以后我能跟你学吗?你来跟我娘学了,我跟你学。”

莫茹寻思也没损失,又不麻烦,点点头,“好啊。”

金枝儿很开心,也不敢再打扰莫茹,就捧着石板去屋里看着弟弟。

……

莫茹和周明愈把麦子推完,将面粉都扫进箢子里,把磨盘清理干净。推了磨面粉里还有一些粗糙的麸子,如果是平时吃那就直接和面,可如果是隆重场合比如上供、祭祀、过年等,那就要过筛。

莫茹有空间,她平时闲着没事就开发新功能,其中有一项就是分类。

比如一笸箩红豆子绿豆子散在一起,她可以戳着红豆子只收一种,当然也可以都收进去,她自己说了算。

所以她能够把面粉收起来,底下就剩下麸子,分类放在箢子和袋子里。

周明愈看得赞叹不已,“媳妇儿,你真会玩儿。”

本来以为就是一个空间只能放东西,最多就是保鲜不坏不串味儿,现在发现其实功能多得很呢。

莫茹俏皮一笑,“那是,老天爷很眷顾咱们的。”她双手合手拜了拜,虔诚无比。

周明愈收拾好,笑了笑,挎着面粉拎着麸子,让莫茹拿着笤帚和簸萁回家。

金枝儿趴在窗口看着他俩有说有笑,亲昵恩爱,小脸上满是羡慕。

……

回了家,他们先做晌饭,如今普通的饭菜莫茹做得很拿手。

她和周明愈拉瓦那次收集的蘑菇都是可食用菌,带回来的腐殖土含有丰富的蘑菇孢子,如今都用麦草捆起来一扎扎放在南屋,每天喷水保持湿润,居然也能出蘑菇。

虽然量不是很大,但是非常美味,可以丰富餐桌。后来莫茹也留意看到有蘑菇的地方都连土弄回来给张翠花看。

张翠花从小采野菜有了经验,她看一眼就知道有毒没毒,然后把她的经验传授给莫茹,莫茹基本也能分辨,拿不准主意的她就不要。

当地常见的野生蘑菇也就那几类,可食用的其实很好分辨,看起来不起眼不扎眼没恶意的就是好吃的,太特别的一定不要采。

原本她还期待着做蘑菇鸡蛋汤呢,结果夏收之后活儿没那么累,鸡蛋汤的福利就被张翠花给收回去。

当然,她一天一个鸡蛋的福利还有,因为她拿虫子养的那几只小鸡很爱下蛋,小芦花鸡一天至少一个,隔天还有俩,所以张翠花依然每天给她一个鸡蛋。她没舍得天天吃,大部分攒着,留着走个人情办事儿。

这时候她已经发现别人家根本不舍的吃鸡蛋,毕竟家里就靠着一头猪和几个鸡来现钱,花钱的地方又很多,所以一般都不舍的吃。就说邻居们很多人家只有清明节能一个人分俩鸡蛋,其他时间哪怕过生日也没有。最多就是农忙做个鸡蛋汤、咸菜炖鸡蛋,要想一人一个煮了吃,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炒鸡蛋更别想,还得费油呢,油更难弄。在这么多农户家里,炒鸡蛋估计只有周培基有这个福利。

莫茹做饭的时候尽量多换花样,用有限的食材把饭菜做得可口一点。虽然是一样的东西,花心思做出来的家人吃着似乎更可口,对吃饭也多一些期待。不只是填饱肚子那么敷衍,而是多了一份仪式感,觉得吃饭是和种地一样非常重要的事儿。

而仪式感最重的饭就是几次大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再加上冬至节。而端午节其实和麦收之后做新麦子大饽饽祭祖是合二为一的,在一定程度上仅次于年夜饭那般庄重,自然要更加认真对待。

和面蒸饽饽这样技术含量高、艰巨而光荣的任务,莫茹现在必须做不来啊!

当然得张翠花亲自做。

晚上下工回来张翠花就教着莫茹泡了老面引子,睡觉以前再倒一些面粉进去,搅拌均匀,这叫“生引子”,然后放着发酵。

第二天一早,这一瓦盆面引子就发起来,可以用来和面。

和面、揉面做大饽饽,这是一个力气活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