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来也有点心塞,改革开放初期,国内环境不甚明朗,外商想进来投资也没敢大刀阔斧,大家都在试探,那个时候,大家一致认为中外合资,共同创办企业最保险。
那个时候进入内地投资的外商,以港岛地区居多,东省与港岛隔海相望,地理位置优越,羊城也由此成为最受外商欢迎的城市。
如果要投资,选择已经有了个人产业的合伙人注资,肯定比其他方式更省时省力,并且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盈利。
郁父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已经下海,很快办起了服装厂,毫不夸张的说,外商最喜欢的就是他这种白手起家,有一定能力,然后因为资金问题限制了产业发展的合伙人。
有次许昕华在郁家吃饭,郁父说起这个,一脸笑容的讲当年招商办的人为了劝他接受注资,平均每个月来他家做一次客,结果他没答应,那人就把他妹妹给拐走了。
不过办事员变成了亲妹夫,郁父依然没有接受投资,但是当年接受了注资,一个个变成政府宠儿的同行们,却也不过风光一时,外商捞够了钱,随着国内形势一片大好,就不再合作了,他们自己创办了独资企业,合资企业不过是过墙梯罢了。
反倒是郁父这块“又硬又臭”的石头,这么多年屹立不倒,近两年转型,俨然又要成为羊城本土企业的领头羊,为羊城政府“扶持本土企业和招商引资两手抓”政绩报告上有力的证明。
许昕华一开始并不知道欣荣有这么多经历,但她选择跟郁家长期合作,有一个原因就是欣荣没有那么多复杂背景。
也许现在大环境就是这样,上至政府下至百姓,都以“外”为荣,本土企业很难得到重视和优惠政策,其实许昕华能够理解,经济倒退了十年,改革开放百废待兴,光凭本土企业,根本满足不了国家建设的需求。
说白了都是因为穷,没有钱,做不了基建,没钱扶持民生,百姓生活贫苦,没钱进行科研和军事建设,国家和人民没有安全感,国际上发生一点动荡便全国惶恐。而外商是来干嘛的?他们来赚钱,也给政府送钱,创办实体企业还要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养活一大批吃不饱饭的百姓,政府和百姓能不欢迎吗?
所以,基于现在的环境,许昕华能理解这个时代的“崇洋媚外”,只是她又不能不去想几十年后的国家。
上辈子的生活环境,许昕华是幸福并满足的,以前没有参照物她都觉得满足,现在拿当下的生活条件做对比,就更显得难能可贵了。
只是生活幸福的同时,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举个例子,许昕华两辈子都是爱美人士,上辈子工作之余上网消遣,最喜欢看各种美妆视频,有一天她看到一个美妆博主因为发现了好用的国产美妆,居然感动到哭了,那天许昕华看着自己满满当当的化妆台,里面有贵的,也有很便宜的产品,却没有一件是国产的,她当时就沉默了。
服装也一样,明明遍地是工厂,一家网红店铺每年的营业额上亿,却没有一个真正拿得出手的国产品牌,全世界都在提倡自主设计,自己的国人忙着各种山寨模仿;还有些明明是本国的创办人,非要去国外买条生产线,包装一下变成“外国品牌”,然后再运回国内倾销,甚至还有的直接就“出口转内销”。
许昕华上辈子其实也是随波逐流的一员,现在却希望能做一些改变,即使只能改变百十个人。
但是知道却什么都不做,就等于推波助澜了。
许昕华和郁父的理念相同,包括郁白文也一样,所以大家才能达成合作。但现在他们坚持的东西,其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欣荣要是能沾上一点国外背景,再改一个洋气的英文名,稍稍宣传一下,就能变成令人追捧的“国际大牌”,说不定连金阳广场都会主动邀请他们入驻,以此提升商场逼格。
更何况眼光极高的沪城人?可惜不管许昕华还是郁白文,都没有这样的想法,他们宁愿发展慢一点,也不想去借这种光。
不想挂羊头卖狗肉,那就只能装逼了,做出一副财大气粗、资本雄厚的样子,一上来就进驻各家商场,靠砸钱刷起来的逼格也算逼格嘛,应该也能唬住人。
所以许昕华一行人到了沪城,便在各家商场转悠,去金阳广场只是临时起意,存着“取经”的想法,结果到了商场就发现有店面急着转让,而且正好是服装店。
这个时候,国人其实还没多少名牌意识,大概是因为生活还没有完全满足温饱,只有脱离了温饱线,衣食无忧,才会有更高的追求,物美价廉的国产服饰,才是大多数国人现在的选择。
有需求才有市场,上辈子人们耳熟能详的那些国际品牌,现在基本上还没有进入大陆市场,金阳广场因为投资人是外商,通过投资人的牵桥搭线,商场才能引进几家国际品牌,所以它成了全国闻名的商场。但现在有了个缺口,再想引进国际品牌,就没那么容易了。
国内倒是也有服装品牌,大多是像欣荣这样有自己的生产线,由于成本低了,定价自然高不到哪里去,这些“品牌”能开家店铺独立经营,就算很不错了,金阳广场堪称天价的租金,根本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内。
于是,如金阳广场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