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暮阳正如坐针毡,想帮又不敢自作主张,主要他没这么大权利,忽见韩沈两家做了决定,便立即站起来,宣告严家也愿分担。
他自有算计:严家参与进去了,后面肯定还会有人加入。
人越多,分担的数目便越少。
果然,在他之后,更多的人都参与进来了。
也不知是冲方家面子,还是冲郭织女面子。
顺昌帝和太皇太后相视一笑,这下放心了。
靖安大长公主也松了口气。
顺昌帝心想:这么一来,顶多一家摊一百万两,和自己预算的差不多,只是这样赌的结果,就不如他们主动捐的名声好听了。
他觉得一百万对锦商来说不算什么,却没想过这次人家捐了一百万,下次呢?今年捐一百万,明年呢?开了这个头,往后再想少捐,谁肯信他们没银子!这样下去,不用几年就走下坡路了。
皇帝笑着说了一番话,大意是各位为国出力,为君分忧,朕心甚慰云云,又道冯尚书和郭织女刚才争执均无私心,都是为了奉州百姓,不过两人计算有差,所以才以赌约定胜负。
他把双方脸面都兼顾了。
在场众人心里都有数:郭织女或许真是计算有误,冯尚书绝对是有意算计方家和郭织女,因此大家看他的目光很不耻。
堂堂一个尚书,当了一辈子官,跟个弱女子争,实在没脸!
王大人等都摇头叹息:都告老了,何苦要争这一口气。
冯尚书不以为意,他只想着要一雪前耻。
仁王便宣布继续捐款。
有了方家韩家的数目作参照,后面的人即便想帮清哑,也不好运作。像沈家和严家有钱,却不好超过三十万两;其他商贾没那么豪富,又不敢大手笔捐款,多是十几二十万,很快全部都捐完了。
只有一位姓马的绸缎商人捐了五十万,他原是专从沈家和方家进货的,这次想占据一块地方,独自经营布匹买卖了。
接下来王公贵族和朝廷官员也都捐了。
这明显不够,差得远了,大家都看向方初和清哑。
仁王刚要命人统计数目,清哑道:“等等,外面还有人呢。”
冯尚书笑道:“外面恐怕不会收多少。”
巨商富贾都在殿堂里面呢,外面的都是一般商户。
清哑道:“多少都是人家心意。”说完转向上方,对太皇太后和皇上道:“请皇上和太皇太后移驾。”
皇室中人露脸,充当形象大使,效果会加倍。
太皇太后遂起身,和皇帝一齐走下来。
她对清哑招手道:“织女来,扶哀家一道出去。”
当下,靖安大长公主在右,清哑在左,扶着太皇太后向外走去。顺昌帝则走在她们后面。这不是朝堂,赈灾宣传一向以太皇太后,或者太后和皇后为首的皇家女子担任。
方初忙也跟出去了,其他人按规矩留在殿内。
清哑扶着太皇太后走出去,只见殿外场地上乌压压都是人,阳光照在他们脸上,个个洋溢着兴奋的笑容。
大家见几个雍容的贵妇出现在殿外台矶上,其中两个身上都是明晃晃的凤冠凤袍,另一个紫衣女子也仪容不俗,忙跪倒参拜。
清哑侧身避开。
太皇太后赐免礼,又让众人起身。
然后,又向众人道:“奉州大旱,百年不遇,尔等都是大靖良善子民,所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今日募捐,还请各位伸出援手。尔等钱财,皆是尔等辛苦赚来,但凭各人能力,不拘多少尽到心意即可,无需攀比。朝廷也不强求多捐,捐少了不会怪罪。”
这话引来一阵赞颂,都道太皇太后体恤子民。
太皇太后微笑,对清哑道:“剩下的郭织女来说吧。”
清哑让开,杨嬷嬷立即上前接替她扶住太皇太后。
清哑对人群道:“皇上说:要在奉州建立一座石碑,凡捐款的人,不论多少,名字都会刻在碑上,让奉州百姓永远记住你们!”
众人急忙山呼万岁,向顺昌帝叩拜。
顺昌帝两手虚抬,肃然道:“诸位免礼!朕,有愧!奉州大灾,朕不能救民于水火,要仰仗诸位募捐,朕有愧!”
皇上有愧,百姓怎能心安?
众人急忙再跪,高呼万岁。
清哑不适应这虚套,不由腹诽:刚才在殿内,你可没愧,看着冯尚书逼我们,好像我们就应该多捐一样,现在又这样说。哼!
接下来,便是自发捐款开始。
殿外台矶下早准备了两张桌案,桌上摆了笔墨,桌边设一功德箱,慈善中心两名文书负责记录,另有一人专门点数银票。商贾们挨次上前,送上银票,并留下姓名住址。
除此外,大门口门房穿堂内还摆了三尺高、一丈长的大功德箱,敞开接受街面上往来行人的零散银两捐款,也有三个人记录收银。
捐银的人进院不受限制,不用买票,因为他们只能进院,去不了别处,很快,院子里便人流汹涌。
因有禁军在旁维持秩序,并不显乱。
大家摄于皇家威严,大多捐了银后,略略看一番热闹,就被禁军半劝半威胁地“请”了出去,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