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驾崩, 百姓要守丧百日,期间不得婚嫁,不得宴请。
婚嫁少了, 宴请少了,去绣铺买绢花、彩衣的女客也少了,这大概就是谢皇后的死给阿娇带来的最直接最明显的影响,其他朝廷上面的大事, 就算有什么可能会牵涉赵家的暗流涌动, 阿娇也感受不到。
幸好赵家现在有房有地,赵宴平每个月的俸禄也能存下来大半,铺子生意暂且冷清一阵,阿娇还承受得住,不至于为少了银子进账而头疼发愁。
一国之母死了, 有人为她缅怀悼念,但大多数百姓都只是恪守着朝廷立下的守丧规矩,心中并无任何哀伤, 毕竟皇后虽然是国母,可也没有真的挨家挨户去关怀每一家百姓, 谁又会为素不相识的人难过?
除了国丧带来的一些不便,寻常老百姓们该怎么过, 继续怎么过。
北风呼啸, 京城的寒冬滴水成冰, 尽管阿娇照顾女儿照顾得小心翼翼,小初锦还是病了一场, 轻微咳嗽, 半夜也睡不好, 非要人抱着才能睡得舒服。阿娇与赵宴平都很心疼小家伙, 晚上轮流照顾,也请郎中看过,精心照料了五日,小初锦终于又好吃好睡了,只是胖嘟嘟的脸蛋瘦了下去,显得一双杏眼更大了,怪叫人心疼的。
听说朔州那边一样冷,柳氏给沈樱写家书时,叮嘱女儿一定要照顾好她的小外孙,每日该出门逛逛还是要逛逛,越是一直闷在屋子里,越容易着凉。
柳氏洋洋洒洒地写了好几页,沈樱就回了两页,嫌母亲啰嗦,然后沈樱还让人送了一匣子她新调制出来的丁香面脂,涂到脸上又滋润又带着一缕清雅的芳香。一匣子有十五盒,除了给阿娇、柳氏婆媳俩用的,多的还可以送人。
阿娇给姑母、表妹薛宁以及梅氏一人送了两盒,她也想着身在宣王府的香云姑娘呢,可惜不敢送啊,万一坏了王府规矩,反而是给香云姑娘添乱。
每次想到香云姑娘,阿娇都心疼婆婆,也心疼香云姑娘,这还好是刚相认的时候宣王准香云姑娘来狮子巷住了十九日,不然一家人明明都在京城,却常年常年地见不到面,日思夜想,得多难受?
外人只羡慕赵家有宣王这门皇家姻亲,个中的滋味儿,只有赵家人能体会。
.
谢皇后九月十二殡天的,到了腊月二十一正好满百天,腊月二十二这日,国丧正式解除了。
闷了一冬的百姓们重新恢复了宴请,而且为了置办年货,京城的大小铺子生意异常红火。
阿娇的绣铺与沈樱的胭脂铺也不例外。
就在阿娇为生意变好高兴的时候,淳庆帝也赶在朝廷大休之前,宣布了一道旨意,封三皇子宣王为太子,宣王妃为太子妃,即日入住东宫,年后再择吉日举办储君册立大典,宣王的其他侧妃、妾室,要等日后太子为她们单独请封。
无论如何,这道旨意对赵家来说都是喜讯了,一时间,想要与赵宴平攀交情的官员也越来越多,因为不方便明晃晃地找到赵宴平说要与他交好,这些官员便让夫人给柳氏、阿娇婆媳俩下帖子,还送上了各种各样的礼物。
赵宴平让阿娇一一回绝了,除了以前就交好的,今年赵家过年,不收其他官员之家的任何节礼。
简言之,赵家这个年过得像往年一样寻常,唯二的区别就是:家里更富裕了,家里多了个大小姐。
年后阿娇与梅氏恢复了走动,从梅氏口中听说了一些皇家消息。
原来淳庆帝也没着急封新太子的,他龙体硬朗,大臣们虽然急着定下储君,可淳庆帝多次表示不着急,大臣们就都忍着了。但淳庆帝只比谢皇后大了三岁,这次谢皇后一走,大臣们不得不再次认清了一个现实,即,淳庆帝也到了这个年纪,万一哪天淳庆帝走得突然,朝中没有太子,岂不是要乱?
为了江山稳固,明知道淳庆帝不爱听,大臣们还是纷纷上书请立太子了,甚至还有请淳庆帝再封位皇后的。其中以二皇子怀王一党蹦跶地最欢,就想趁谢皇后人走茶凉赶紧也给自己的母妃请封个皇后,那他就成了名正言顺的皇后嫡子了,不像宣王,只是记在谢皇后名下而已。
大臣们烦淳庆帝,后妃们也使劲儿在淳庆帝耳边吹枕边风,淳庆帝被吹得头疼,这才突然在朝会上立了宣王为太子,彻底镇压住了前朝后宫的各股妖风。
聊到皇家这堆儿事,梅氏还给阿娇普及了下东宫太子妻妾的位分,第一等自然是太子妃,独一无二的正妻,第二等是太子嫔,一共两个名额,第三等是太子婕妤,四个名额,剩下的便是没有定额的太子昭仪了,以及连名分都排不上的通房丫鬟之流。
“如今你家官爷官居五品,若太子爷有心为赵姑娘封个好位分,太子嫔应该也能当。”
因为私交深厚,梅氏把自己的猜测也告诉了阿娇。
东宫这些名分的意义在于,将来太子登基了,要封后封妃时,也会根据女眷在东宫的位分相应的升上去。
阿娇就开始留意东宫里的消息了。
二月二十是个吉日,宫里为太子举办了储君册封大殿,五品以上的诰命夫人们也有资格进宫观礼。
阿娇与婆婆柳氏又去了。
春寒料峭,这日虽然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