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是恨不得自己能多长两条腿跑得更快一些。
逃惯了的士兵,压根就想不起反抗来,如今的这些金兵,也跟三十多年前那些曾被十几骑金兵就打得大败溃逃的上千宋军一样,毫无战意,就只能败得更惨,死得更快。
听闻大名府的人还没赶到济南府,就先丢了自己的老家,然后全军覆没,其他几个州府的守将闻讯大吃一惊之余,也没了先前接到完颜雍命令时满怀壮志想要抢先拿下方靖远人头回去领功的劲头。
要想领功,先得有命在,君不见完颜虎的人头还挂在大名府城头之上,而完颜允中一路北逃,这回是彻底连停都不敢再停,一口气就跑回燕京城去,立刻病倒,卧床不起,连请罪奏折都是血泪斑斑的让人无语。
冀州和棣州沧州的金兵才走到半路,就收到了大名府兵败的消息,俱有些无语。等再进一步知晓了完颜允中先后两次溃败的原因,都不由驻足不前,先是互相联系了一下,约定会合时间之后,才缓缓向济南府前进。
这一耽搁,又是好几天过去,完颜雍连下了几封诏书,严令他们务必进取济南,沿途县镇供应攻城器械,务求一举拿下,此役绝不容失,违令者斩。
自己的儿子杀不了,面子里子都丢得干干净净的完颜雍终于还是忍无可忍,一定要扒掉方靖远这枚眼中钉,否则留着他多活一日,都是明晃晃地提醒自己上当受骗和败于他手下的事实。
冀州唐括翰、棣州蒲察鸣辉和沧州乌古论第身为各州防御使,分率三万余兵马,加上从沿途征集的民夫辅兵,合计十五万余人,浩浩荡荡行至济南府时,距离最初完颜允中首战失利已经足足过去了一个月的时间。
而这一个月里,济南府的世家和士绅商户都已经看清楚了现实,他们族中的子弟进了齐鲁书院,跟着方靖远上了战场,亲手炮轰完颜允中,一个个都被教得恨不能立刻投笔从戎、亲身上阵,而被他们带着一起绑上了这架战车之后,就再也甭想下来。
曾经习惯了做墙头草的世家大族,这次含泪捐钱捐物,跟着出人出力,一起守城,还不敢说半个不好,否则一不留心,就被自家那些年轻气盛的小子反过来教育一番,“国家国家,有国才有家,昔日做金人的膝下犬,动辄得咎,任打任骂,如今能做个人了,便是堂堂正正站着死,也好过再卑躬屈膝跪着生。”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保家卫国,舍生取义!”
这一套一套的词,都是从齐鲁书院传出来,再有那些学生和散布在城中的狸娘和探子们,引导民间舆论,最后全城百姓都知道了金兵即将来犯,却并不似以往那般张皇失措,纷纷出城逃难,而是各家有钱的出钱,有人的出人,纷纷向府城请愿,要随京东军一同守城,誓死不退。
这般众志成城的局面,让方靖远终于安下几分心来。
先前在派出岳璃和霍千钧时,他就已经跟他们推演过无数次金兵攻城的可能性,并将目前齐鲁军械厂所改造的守城器械进展都一一亮给了他们,若不是确定能守住,他们二人是绝不会离开济南府的。
否则,若是因为救援徐州而失了济南府,同样是得不偿失的重大打击,更何况若是没了方靖远坐镇,换任何一个人来,他们都不可能像现在这般毫无后顾之忧地在前方作战。
大宋的文武不合,由来已久,不论是朝中还是地方文官,哪怕同等品级,地位和待遇都高于武将,粮饷和物资都控制在他们手中,等于掌握着前方将士的命脉。配合的好,方能齐心协力作战,可大多数时候,文武之间的对立和鄙视链,让双方很难融洽相处。
而方靖远,几乎是所有武将们都想要的那种上司,既能给与充足的粮饷和物资装备,还能不断提供杀伤力巨大的军械,更重要的是他从不会仗着自己的身份地位和对军事的了解而对前线作战的将帅指手画脚,而是让他们能够尽情发挥所长之余,还不必担心会被人抢夺战功,吞没奖赏,就连那些作战导致伤残的退伍士兵,他都会妥善安置,让战死者家属得到抚恤,伤病者皆有所养,真正让他们无后顾之忧地前去战斗。
若是没有他,无论是辛弃疾还是魏胜,都将面临比现在困难百倍的局面,而不似现在这般可以独掌一地兵权,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本领,无需顾虑身后朝廷中的议论和评价,那些对他们“归正人”和“义军(乱军)”出身多有猜忌的大臣,曾经不知多少次上书建议将两人撤换,以免和金兵作战时私通敌国甚至投降卖国,都被方靖远上奏折骂了个狗血淋头。
总有人因为眼红或各种心思,见不得那些武将出彩,或想将他们纳于门下,或想将这些不肯依附于自己的人干脆铲除,考虑的从来都是自己一方的利益,而非前线战事和国家大局。
就像当初汴京保卫战第一轮过后,就有人担心勤王军会夺权,金兵一退,就将他们远远地赶离汴京,结果金兵再来之时,就先堵住了各地勤王军进京的路线,以至于汴京孤立无援,最终沦陷。
正是不作死就不会死的真实写照。
几次丢城失败都是因为从内部被攻破,无论敌我,方靖远对此引以为戒,从一开始就做好了准备,让思想辅导员朱熹老师先给所有的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