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筑造院(1 / 2)

管理人才和商业都搞起来了,基础建设自然也不能落下,优秀的基础设施,能提高整座城市的运转效率。

这样的话,农田水渠建设和城市内部的规划管理,全都落到了杂役弟子头上,任务非常重。

宁正一想,干脆把杂役弟子们跟青元商会和外务府一样,单独设立同级机构。

想到就做,他很快就把众人招揽到大殿,开始商议杂役弟子改革的事情。

“诸位,杂役弟子是我们青元宗招收流民的手段之一,具有重要作用。

杂役弟子的身份处于青元宗最底层,任劳任怨,如此下去,难免有怨言。

随着清河县逐步扩大提升,各处的基础建设只会越来越多,他们的责任也会越来越大。

我觉得是时候给他们一个更合适的身份。”

身份,是个很严肃的词,代表着处于何种层次的社会地位。

杂役弟子这个身份,虽说是青元宗名下,但所有人都知道杂役弟子不修武功,干的活计也都是苦活累活。

有一份工作能养家湖口固然不错,可由于上下脱节,杂役弟子们对青元宗的归属感并不高,就连居民百姓也不认为杂役弟子是青元宗正宗门徒。

有点不上不下的意味。

“综合考虑之下,我决定从今天起,取消杂役弟子身份,成立筑造院,所有杂役弟子并入筑造院。”

筑造院内部设定独立的工匠等级制度,由低到高分别为:泥、木、石、铜、银、金、玉,七个层次。

每个层次的差距在于工匠个人的能力手艺,而能力高低又决定了在筑造院担任的职责和薪资。

此次改革,等同于把粗暴归拢在一起的杂役弟子给仔细剖析开来,分出能力高下、地位高低,打通上升晋级的通道。

可别小看这般改动。

以往的所有杂役弟子不管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还是刚入行的新手,福利待遇、劳动程度几乎没差。

尽管宁正说过,会提拔优秀的杂役弟子进入外院,可炼体习武跟修路造房是两个领域,让能工巧匠去打打杀杀,他们还未必愿意。

但全新的筑造院是再本领域内提升层次,从最低级的泥工开始,然后木工、石工一路提升至铜匠、银匠、金匠,听起来就颇为不凡。

这便极大激活了杂役弟子的积极性,不过以后筑造院人员统一称呼工匠,或者加上青元宗认定的等级称号,譬如某某石工,或者某某铜匠,让人一目了然。

因为内门弟子人手不够,所以筑造院院长的位置只能由宁正自己先兼任,等以后有多的了在卸担子。

定下对内三策所有章程后,青元宗上上下下紧锣密鼓的开动起来。

外务府、青元商会、筑造院,三大下属机构在青元宗内门核心的管理下协同运作,让整个清河县爆发出匪夷所思的生命力。

……

……

夏日炎炎,又是新一年的酷暑。

可今时早已不同往日,田地里辛苦挑水的农民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流淌着清澈河水的沟渠。

在石头溪上游,靠近百莽山蛇岭边界位置,是筑造院成立以来干的第一件大工程——人工堰塞湖。

准确得来说,应该是人工堰塞湖+大型水风车的复合型工程。

开挖堰塞湖的原址是曾经消灭腐瘿鬼一家占据的腐臭洼地,腐瘿死去后,在森林自然作用下洼地环境恢复正常。

于是筑造院拿来做进一步挖掘,将其扩充为储水的堰塞湖。

当然,以筑造院的人手肯定没办法挖得很大,目前还只是算比较大的池塘范畴,不过也够了。

顺便的,筑造院在堰塞湖往下游放水的出手位置,建造了一架水动力风车,源源不断地将水流引入提前规划开挖好的水渠内。

在密密麻麻水网的包裹下,稻谷根系能吸收到充足水分,根本不需要人力提桶挑水。

多余的精力,农户可以用来剔除田间生长的杂草和害虫,精心侍弄下的稻谷将会在秋天收获更高的产量。

耕地面积不变,却能收获更多产出,资源密度的提高,才是宁正想要达到的效果,亦是突破瓶颈的良性手段。

与此同时,青元商会招揽到了第一家外地前来投资的木器工坊。

树木是南离国随处可见的资源,所以物美价廉的木器件在南离国很受民众欢迎。

东西横向跨越清河县的青元大道上,有十来人聚集在一起,边走边聊。

“芩仙长,我沉三金的生意遍布南部州每个角落,见过的风土人情数不胜数,不过吗…”

与芩梦并排行走的大肚富商挥手指着两边说道:“像清河县这样的小县城,能经营得如此完善,我倒是第一次见。”

青元大道宽十五米,全部用大小不规则的青石铺就而成。

青石不规则,但路面平整,更是干净。

路上行人衣着整齐,面目红润,显然小日子过得都不差。

这在沉三金看来是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情,要知道流民灾民不分城市,不管多繁华的地方,都会存在日子过不下去的穷苦百姓。

而且城市越大,这样的人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