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拯救林妹妹24(1 / 2)

林泽考中探花之后,就被皇上授予了翰林院编修(正七品)之职,未来是进入内阁或者成为皇室的一名史官。翰林院是国家最重要的官员储备中心,负责修书撰史,起草诏书,为皇室成员侍读等工作。探花在进入翰林院后,虽然日常从事的都是一些文书方面的工作,但这对锻炼他们的从政能力亦有极大的帮助。

在入翰林院前,求索学堂已经建成,于是林泽通知黛玉择一日去躬行农庄,又想起北静王之前说他也要去,于是亦下帖请了王爷。

当《躬行农庄》的牌子挂上后,黛玉对庄子的众人说:“以后,我们这里就叫躬行农庄了。一堤草露明晨照,半浦荷风颭晚晴。此身惟有一躬耕,乞得余年乐太平。躬耕是基础,你们跟着我,以后我必然让众位乐平生。”庄子众人皆欢呼。

北静王看着黛玉,觉得黛玉整个人都在闪闪发光。

及至众人簇拥着黛玉等人走到了山脚下的学堂,《求索学堂》牌匾挂在了大门上。

庄子里的孩子们早已穿上了自己最齐整的衣服,虔诚的看着学堂的牌匾被稳稳的挂上,一双双亮亮的小眼睛激动的热泪盈眶。

黛玉也深受这种氛围感染,对众孩子说:“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对于你们来说,读书教育才是改变命运的根本手段,越是处在贫困中的家庭和个人,越是应当思虑改变,应当向上求索,所以我们这里就叫做求索学堂,希望你们能存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求索之志,并保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

孩子们虽然听的半懂不懂,但都欢呼着保证着。而黛玉的才学和眼界更是惊服了在场的所有人。

接下来,林泽为大家介绍了学堂的两位先生,苏锦把带来的笔墨纸砚分发给了大家。求索学堂正式开课了。

夏天很快就来了,今年的黛玉有了自己的庄子可以消夏,住的乐不思蜀。

冷霜蔓的功夫在苏锦的指导下也突飞猛进。

北静王则买下了躬行农庄旁边的庄子,起名叫《笃行农庄》,苏锦知道后,暗暗的和837吐槽:“这司马昭之心。”

837则认真的说:“北静王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呢,对于林妹妹来说。你要不要努努力扯皮条。”

苏锦撇撇嘴,什么扯皮条,说的真难听,这叫追cp。

林泽入翰林之后,自然而然的站在了皇帝阵营,也就是北静王的阵营。北静王则时不时把他的侍卫们带到笃行农庄,然后经过林泽去找黛玉。

北静王对黛玉说:“林姑娘,可否借你身边的紫鹃姑娘去旁边笃行农庄指点一下我侍卫们的功夫?”

黛玉说:“这要问紫鹃姐姐本人呢,其实不瞒你们,紫鹃姐姐已经不是奴籍了。”

林泽和北静王都很诧异,黛玉的品行善良总是能刷新他们的认知。

苏锦说:“请我也不是不可以,有什么好处呢?”

北静王认真的说:“紫鹃姑娘想要什么,请明示。”

苏锦狮子大开口:“我要你的笃行农庄。”暗暗的和837吐槽:哼,林妹妹是我的,弄个农庄名字还想给林妹妹的组cp,我偏要这个农庄。

北静王却毫不迟疑:“我回去就把地契派人给紫鹃姑娘送来。”

苏锦很满意,于是说,我可以帮你指点你的侍卫们,以后只要提前给我说就行。

于是之后,北静王的侍卫营就出现了一次次的剑拔弩张场面,因为都想来农庄提升,所以就都撕的面红耳赤的争取可以去农庄。

苏锦接手笃行农庄后,也施行了和躬行农庄一样的政策,也让那里的孩子们免费来求索学堂读书,之后经过北静王手,求索学堂有了更多的名师,也渐渐有了名气,此是后话了。

夏天在愉快的氛围中很快就过去了。黛玉和苏锦也回到了大观园。每天只在园中任意游荡,虚度光阴。

这天正百无聊赖,有一个小丫鬟进来,来送一张花笺。原来是探春邀黛玉组织诗社,聚众姊妹吟咏,以示她们不比男子差。

黛玉很感兴趣,立刻带着苏锦来到秋爽斋,宝钗、迎春、惜春和宝玉也都到了。大家说笑一会儿,李纨也来了,自告奋勇要掌坛。

黛玉提议,既起诗社,大家都是诗翁,不要再称“叔嫂姐妹”,都起个别号才雅。

李纨就自称“稻香老农”,探春自称“秋爽居士”。而宝玉说居士累赘,不如指芭蕉梧桐起号好。探春就改称为“蕉下客”。

黛玉取笑说是“蕉叶覆鹿”,要炖探春的肉吃。探春就报复她,说她住的是潇湘馆,到处是竹,她又爱哭,那竹子也会泪痕斑斑,变成湘妃竹,以后都叫她“潇湘妃子”就行,众人都拍手称妙。苏锦暗暗的翻了个白眼,什么潇湘妃子,一点也不吉利,她不喜欢,不过这里也没她说话的道理。

李纨为宝钗起号“蘅芜君”。宝玉也让大家给他起一个。宝钗打趣叫他“无事忙”,让他干脆叫“富贵闲人”最合适。随后宝钗又为迎春起号“菱洲”,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