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68章 大师颜福庆(1 / 2)

沈隆再次来到了码头,不过这次可不是海港码头,而是长江码头,等待一位如今在长沙工作的魔都人,过了半个多小时,他乘坐的轮船到达码头,一名三十岁左右、身材瘦削、上唇留着浓密胡子的男子从船上下来,张望一番之后,看到沈隆这边的接站牌,马上走了过来,向沈隆伸出右手,“你好,我就是颜福庆!”

“颜先生你好,我是白景琦!”沈隆伸出右手和他重重地握了握,这位的牛逼只需要一句话就能让大家明白,他是中国医疗界四大天团之一的湘雅医院的创始人。

颜福庆字克卿,出生于魔都江湾,幼年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也染病变得身体虚弱,于是颜福庆就立下了学医的志愿,其后他过继给自己的伯父,魔都圣约翰书院的创始人颜永京,在颜永京的资助下先后就读于圣约翰中学、圣约翰大学医学部,毕业后前往南非金矿担任矿医,深受华工尊敬,其后进入耶鲁大学读书,是第一个获得耶鲁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

毕业回国之后被长沙雅礼医院聘为外科医师,如今正在雅礼医院工作,之后他陆续创办了湖南湘雅医学专门学校(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即原湖南医科大学前身)、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即原上海医科大学前身)、中山医院、澄衷肺病疗养院(上海第一肺科医院前身),并与中国红十字会订约合作,接办该会总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前身)等医学教育和医疗机构,为我国医学教育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为了筹办这些医院,颜福庆可以说是想尽了办法,不管刮风下雨,出门带一把伞,手夹一本募捐册,坚持坐三等车厢,到了目的地就开始劝人捐钱,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直到对方实在不好推辞,在募捐册上写下自己的大名,然后他再换一个地方,再重复原来的程序。

洛克菲勒基金会、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宋院长、孔院长……都是他的捐款人,全魔都都知道他为了医院“有钱必钻”,魔都特别市市长吴铁城到东北,他就请吴市长做张少帅的工作,最终张少帅捐了1万元。

宋氏三姐妹的母亲倪桂珍去世了,全国各界送了巨额丧仪,他就上门恳请宋家姐妹捐出这笔丧仪:“丧仪用于办医院,这是替老太太造福”,这笔巨额丧仪就这样,最后转到了中山医院的账上。

颜福庆也培养出了诸多人才,比如之前提到过的中国消化病学奠基人张孝骞、热带病学家应元岳,曾经最接近诺贝尔奖的汤飞凡等等。

说他是中国现代医学教育界的祖师爷也不为过,日后在复旦、中南大学等多所高校都树有他的雕像,同时他也是原历史中中华医学会的第一任会长。

值得一提的是,他在雅礼医院坐诊期间,有一天,屋外下着瓢泼大雨,突然一个年轻人找上门,高个儿,身披蓑衣,头戴斗笠,他背着身患痢疾的妻子来求医,两人全身湿透,病人已患重病,再加上受大雨风寒,危在旦夕,他急忙扶病人上床进行抢救,在他的精心治疗下,病人日渐好转。

不仅如此,在得知病人贫困的境况后,他还免收了病人所有的医疗费用,而这个背着妻子来求救的年轻人,不是别人,正是教员;教员因此对颜福庆非常信任,经常推荐人去她那里看病,而日后教员的第一个孩子也是在湘雅医院出生的。

颜福庆的女儿颜雅清同样是民国名媛,不过这个名媛可比唐瑛牛逼多了,颜雅清是中国第一个女飞行员,罗斯福总统夫人的私人秘书之一,还是《联合国人权宣言》的起草人之一,联合国早期的信息官,可不是只会穿名牌、唱歌跳舞的唐家姐妹能比的。

“克卿何德何能,经劳得景琦先生亲自来接,真是罪过罪过。”颜福庆的成就都是日后的事情,如今他的名声可比不上和伍连德一起解决了东北鼠疫的沈隆,因此十分客气。

“颜先生可是我们中国乃至整个亚洲第一个拿到耶鲁医学博士的大才,我来接也是应该的,走,咱们先上车,路上边走边聊。”说罢沈隆将颜福庆迎上黄包车。

“景琦先生您是不愿意出国留学,您在《柳叶刀》、《美国医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我都拜读过了,以您的能力就算在耶鲁也完全有资格担任教授。”双方兴致勃勃地聊了起来。

沈隆没有和颜福庆聊学术前沿的问题,而是聊起了农村的医疗卫生不同,和唐乃安这种只给大户人家看病的医生不同,颜福庆也非常关心农村的医疗需求,曾经用西药治好过在湖南农村盛行的痢疾。

沈隆一提这个,颜福庆愈加激动,“这些年来,从海外留学归来、习得高超医术的医生颇多,不过他们大多都留在了大城市,依靠医术改善了自己的生活,但中国广大农村的百姓却无福享受医学水平进步带来的福利,这是不对的。”

“所以我想在我的学校里,增加一些招生名额,专门选拔农村医生前来培训,教给他们如何就地取材,用常见、廉价的药物来治疗一些农村的常见病,同时总结这些经验编纂成书,把这些知识传播给广大的乡村医生。”是时候把赤脚医生手册拿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