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海(1 / 2)

三月,建安郡,东安城。

这里是建安从会稽分出去之后,修建的新城,特点就是靠海,挨着就是一个天然的良港一一这里实际上是后世的泉州,泉州港那可是大大有名。

将会稽一分为三之后,王易陪着刘备,可是在这里都走过的,特地挑选了四个港口,设立县,在此建设港口的同时,还修建海船,两个在临海,两个在建安。

临海的两个港口分别是章安和永宁,分别在后世的台州和温州这两个地方,而建安的两个港口则是东治和东安,分别是在后世的福州与泉州这两个地方。

这也是王易作为后世人的优势了--他知道什么地方是后世的良港,这种良港会在后世被采用,总归是有它们的优势的--吃水深,船只不会搁浅,有港口可以避风浪……

而事实也证明了,这四个港口,确实是良港。

严峻这个临海太守,程秉这个建安别驾,在这几年里,可是花费大力气修建这些港口,贺齐刘辟陈武这些将领,更是不断地在这些港口附近巡视,保护了安全的同时,也让制造海船的工人有了的安全感。

而在一个月前,王易带着两万精锐的水军,从豫章出发之后,就直接来到了临海的章安。

两万水军,在这里登上了十艘大船,大船旁还有不下百艘的小船围绕四周,以铁链缠绕,作战的时候就可松开铁链,十艘大船,就是十个船队。

这两万水军中,跟随着的名将可不少。

临海的贺齐,建安的陈武,都被抽调到了这支队伍中作为副将,加上王易孙策徐盛董袭,他们是这支队伍的最高统帅。

而旗下的将领,却也有不少未来之星。

孙策的三弟孙翊、孙静的次子孙瑜,都跟着来了,鲁肃推荐了军中两名小将谢旌和傅婴,周瑜推荐了军中两名小将宋谦和贾华,随行的还有两名年轻人书佐,—个叫阚泽,一个叫虞翻。

这两人是临海太守严峻和建安别驾程秉分别推荐的,阚泽和虞翻都是通过了在舒县的考核,从小县的县长开始做起,颇有政绩,慢慢地做到他们的助手,展现出了足够的才能,同时他们也在港口的建设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最重要的是,他们不晕船。

所以在船上负责一些案头的事,分拨粮草什么的,就成了他们的责任。

王易带着他们,开始出航。

从章安,到永宁,然后在永宁带上足够的补给,前往东治。

这是极长的一趟旅程,这一路上,有无数的列岛,所以需要小心翼翼地翼翼地绘制海图,探查海岛什么地方有暗礁,标志好了之后再离开,这样的探查,当然是很有必要的,海图画好了,就可以让后来的人,少走很多的弯路。

甚至很多列岛上,会有淡水补给,淡水的数量有多少,足够多少人喝,这些也是要探查清楚的。

这一路的距离,如果以最高速度的话,只要五天的时间,就能够从永宁到东口。

然而王易他们却花了一个月的时间。

这一个月,他们探查清楚了从永宁到东治的所有暗礁和海岛,这还是之前已经初步了解了附近一些海岛的位置,才能够这么快的探查清楚这一条航路。

然而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从永宁到东治,这条海路上的情况,已经全部清楚,这意味着刘备的军队,可以从东莱沿海出发,一直到达建安郡的最南端。

那里距离交州,只有一步之遥。

之前刘备的海船,已经可以从东莱到会稽沿海,那里的海域情况都已经摸索清楚了,而现在,则是摸索清楚了接下来这一段海路。

当海图绘制好之后,后来的人,就可以避开那些暗礁,在那些有淡水的岛上取得一些补给,同时也有个落脚的地方。

当然,王易也清楚,以现在的航海技术,最多也就是在近海航行,最多也就

是发现夷州--也就是后来的台湾,孙策他们要出海的话,无非就是朝着东南亚方向而去,一路沿海,寻找落脚点,然后逐步的探索东南亚的情况。

或者往北而去,从三韩那里出发,然后发现日本……

在具备更出色的远航能力之前,大汉的航海,最多也就是这样的水准罢了。

毕竟现在的海船,还是靠人力驱动的,就算可以用指南针来寻找方向,可是在获得蒸汽动力之前,人类想要横跨整个大海,依旧只是一种奢望。

到达东安之后,王易率军休整了几天的时间,人在海上飘久了,就容易缺乏维生素而引起败血症,虽然每次出发的时候蔬菜都带了不少,还带了许多大豆发芽,可是有机会上岸,还是要多上岸的。

除此之外,刘晔设计的大黄安装上海船的设计图,也终于送来了。

之前看海船的时候,王易就觉得差了点什么,本来他想着要把投石车装上海船的,万一碰到敌人的话也可以远距离打击,不过和刘晔讨论了之后,就立即被精通工艺的刘晔给否决了,海上波浪起伏,船只也是不断起伏的,投石车本身精度就非常之让人一言难尽,在平地上都很难打准,就别说是在船上了。

不过传统在雄城墙头上使用的强弩大黄,倒是很适合在海船上使用,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