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 不造(1 / 2)

了解了王易的做法之后,赵云暂时被说服了,虽然对是不是真的能够对抗骑兵还有所疑虑,可是既然王易已经了解到这一点,都没有特别的反应,说明他还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上级这种明显有自己谋划的地方,赵云是不会轻易地提建议的,他素来谨慎,自然知道自己初来乍到,如果谈得太深入,未必是好事。

不过王易倒不在乎这一点,实际上通过一些马贩子,徐州也收购了一些马匹,不过基本上是以矮小有耐力的蒙古马为主,这些马匹收购量还很大,不过不管是袁绍还是曹操,都对此没有什么影响,反正这些商贩都要交税的,对他们来说也是好事。

这些蒙古马在战场上能用吗?

王易倒不是打算和一些穿越者一样,用马蹄铁马镜这种大杀器,然后训练出后世蒙古精骑那种另类的骑兵,毕竟那种战术也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忽略蒙古人攻城和破坏上的天赋,片面强调蒙古骑兵那种边跑边打的战法优势,显然不足取。

蒙古骑兵里,往往重骑兵的比例能达到百分之四十,拥有接近一半重骑兵的队伍,是靠逃跑战术来不断获胜的?怎么可能。

纪律严明、坚韧耐劳,加上优秀的武器装备,才是蒙古骑兵横扫欧洲的关键,蒙古骑兵的武器水准和防护能力,以及机动能力,再加上庞大的仆从军作为炮灰,以数量的优势,对欧洲骑兵完成了全方位的压制,才是他们横扫欧洲的关键。

事实上横扫了欧洲的蒙古,对南宋的时候,一直都打得很吃力,在南方那种水网纵横的地方,加上南宋的军械水准极高,所以打了几十年,蒙古都很难征服南宋,如果不是南宋末年,贾似道为改革弊政,强行推行公田法得罪大地主,推行科举搜检得罪文官,推行打算法得罪武将,导致南宋内部出现强烈的动荡的话,蒙古真未必有可能灭掉南宋。

而南宋灭亡之后,真正统治中国大地的,反而不是蒙古高官,而是汉族大地主--蒙古人是包税的,一块地方你一年交多少税上来,就行了,别的不管,这对于中间层的汉族官员地主来说可是大好事儿,所以以至于在朱元璋驱逐蒙古人出中原,成立大明之后,不知道多少元朝的汉族遗老,哭着喊着怀念大元,怀念那个名义上被人统治,实际上他们却当土皇帝的好日子。

对蒙古骑兵的战斗方式,王易是研究过的,他得出的结论就是,蒙古骑兵的那种战法,确实有用,可是对于王易和现在的大汉来说,却不是好事儿。

马蹄铁、马镜,技术含量太低,学起来太容易,却能够极大地增加游牧民族的作战能力。

这两样东西发明之前,游牧民族对中原的骚扰,真的就是疥癣之疾,有些麻烦,但是真的动摇不了根本。

汉高祖之时,匈奴极盛,那又如何?也不过是白登之围罢了,而等汉朝休养生息两代人之后,立马就是封狼居胥,横扫大漠!

当时就算冒顿单于没有中计而把汉高祖放走,就算把汉高祖抓住甚至是杀了,又能如何呢?他们还是没有能力进入到关内,哪怕是吕后当时立刘盈为皇帝,关内都可以齐心协力地将匈奴拦在长城之外的地方。

东汉的鲜卑,在檀石槐崛起,一统大漠之后,总是侵袭九边,可是也就是侵袭罢了,等到檀石槐一死,鲜卑马上就四分五裂。

没有这样的技术,就无法组建强大的可以深入中原劫掠的骑兵部队,就算一时强盛起来,也会很快的分裂。

而有了马镜和马蹄铁之后,他们的士兵轻而易举地就变得更加的强壮,骑术更加的出色,马匹能够驰骋更远的地方,让广阔的草原,真正地能够连成一片,而不是各自为政。

没有马镜和马蹄铁,就算是草原上的雄主,也不过就是暂时压制住其他部落罢了,其他部落畏惧他的力量,暂时会当他的部下,却也不会为他卖命。

而在这样的雄主死掉之后,原本统一的草原政权,就会分裂。

匈奴分成了南匈奴和北匈奴。

鲜卑也分成了三部鲜卑。

把这两样东西制造出来,绝对是有害无利。

就在马蹄铁和马镜被发明出来之后,游牧民族,就开始拥有了一统中原的能力,甚至发展出蒙古这样可怕的国家,几乎统一了整个亚欧大陆。

所以现在王易绝对不会去造,再说了,如果有人造出来了,以王易麾下的工业基础,要大量仿制自然会更容易。

要造,也是等到王易有能力去控制大草原之后,才行。

这种话王易当然不会对其他人说,他大量的引进蒙古马,不是为了作战,而的是为了民生。

牛耕田,其实更适合在南方水田里,那种泥泞之中,牛宽大的牛蹄,能够让它站得更稳,走得更快。

可是在北方的平原之上,马耕田的效率就比牛要高多了,你看一下牛走得多慢就知道了,而且牛一天要花很多的时间吃草和反刍,一旦农忙的时候,就容易耽误事。

马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了,当然马比牛贵的地方就是马不能光吃草,还要吃细料,不过对粮食丰裕的徐州扬州来说,这倒不是什么问题。

这些蒙古马,大部分是用在民生上的,徐州用马耕田,就能节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