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王易在汝南收到曹操在宛城大败的消息的时候,时间已经走到二月底了。
在汝南,王易确实消息不太灵通,他只不过是和徐州方面一直保持着联系,依靠一部分糜家的客商传来的消息,才能知道天下的一些动向--而这些消息联络的人,他们最关键的作用就是在刘备出兵之后,告诉王易,现在双方是否已经相持,在哪儿相持。
从下邳出兵的话,如果袁术反应及时,战场也许会在兖州境内的灵璧,那里是大军对峙的好地方,如果反应慢一些的话,那对峙的地方,多半就会是淮南境内的阴陵,那里是寿春的门户,一向驻扎着重兵,就算袁术反应过慢,在那里,双方也是会相持的。
而在双方相持之后,王易则会率领大军,沿着汝水,直达寿春--寿春是袁术的老巢,防守坚固,而且依山傍水,堪称坚城,然而如果袁术的大军都在前线与刘备大军对峙的话,寿春就必定不能紧闭城门--寿春内的粮食,是要不断地运往前线的,那么混进去之后,要破门,就显得简单得多了。
寿春一旦拿下,袁术的前线,不管有多少兵,那也只有崩溃一途。
王易的一切,都是为了接下来这一战做准备的,只不过在汝南居然碰到了徐庶,提前为便宜老爹拉来了这个牛叉的军师,那也是王易没有想到的。
不过接下来作战,就要看这位军师的了。
其实水镜门下这三名最出色的人才,他们都是特长各不相同的,诸葛亮堪称全才,不管是在后做内政、在军中练兵,还是临阵讨贼,大战略的决定,具体战术的指挥,甚至如何攻城,如何野战 ……这些东西,诸葛亮都会,只不过他最早最擅长的,还是内政,在刘备军中起到的是类似荀残的作用,主抓内政,同时参与一部分练兵,加上为刘备制定接下来的战略目标,典型的是智囊,而不是谋主。
而当时给刘备当谋主的,是庞统。
庞统此人在战场上,奇谋百出,角度极其奇诡,为刘备谋划的取蜀的计策,几乎算尽了蜀中所有的应对方式,可惜天不假年,攻城的时候被流矢射中,以至于凤雏未能展翅,便已夭折。
而徐庶呢?和诸葛亮还有庞统都不一样,他内政能力一般,也不擅长出那种
奇谋,然而他却擅长临阵指挥,不管是以八门金锁阵破曹仁,还是率兵取下樊城,都展现出了徐庶正面指挥作战能力的出色,可惜和庞统一样,都因为各种因素,没能给刘备贡献。
只不过现在在王易的手下,王易觉得自己可以很好地用他了。
奇谋什么的,王易自己就会出,战略眼光,他也不差,可是临阵指挥的那种统帅力,王易就弱很多了,这一点现代人是没法锻炼出来的,他的统帅力也在四项属性中是最差的,虽然磕了两次药,也不过勉强提升到了78,只是可以率队打仗而不乱的地步了。
和徐庶这种统帅绝对过了九十的人才比起来,王易还是很有自觉性的,不能比啊不能比。
让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情,王易一直都是这样做的。
也许是因为现代人的心态还不是能够很好调整的原因,别的事情,王易都能够做得很好,比如去当说客啊,和人讨论接下来要怎么做啊,他都一点心理妨碍都没有。
可是要他上阵和人交手,他就不愿意了,虽然他现在也是武力过了90的猛人,可是和人交手,他始终还是有些放不开,所以除了和吕玲绮打过两次之外,他都没和人交过手。
当然这也和他的身份有关,毕竟他身份也算尊贵,身边总归是有人保护的,要上阵,有的是关羽张飞太史慈徐晃这样的猛将上场,轮不到他这个少使君上场。
这倒也有个好处,那就是让他一直比较安全。
在收到曹操兵败宛城的消息之后,王易就叹了一口气。
对曹昂这个有过一面之缘的曹操的儿子,王易其实还是很有好感的,他温文尔雅,又有着顽强的精神,从各种角度来说,他都是曹操最好的接班人,和他比起来,曹丕阴沉了一些,曹植又恣意了一些,至于曹彰,足够勇猛,可是却也就能当个猛将罢了。
除了他之外,最适合接曹操班的,大概就是曹冲了,可惜这个天才儿童也死得早。
如果曹昂和曹冲中间的任何一个人不早死的话,那曹操的儿子们也不至于争位置争成那个样子,曹操也不会一直犹豫不决,最后才决定让曹丕接位。
如果曹昂不死,兖豫集团以及曹氏宗族之间,那就是铁板一块,河东士族,未必有机会逐步的掌握曹魏集团的权力,多经过几代的压制之后,曹家未必会那么虚弱,河东士族也未必就会那么强大!
可惜的是,王易没有理由去阻止曹昂送死,更何况曹家还算是他的敌人。
而宛城这一败,对曹操的打击,毫无疑问也是巨大的。
大将典韦战死,长子曹昂全部战死在宛城,同时他带去的精锐士卒也损失不小,就别说在张绣的反复之中,曹操的粮草也损失了不少,在夏粮收割之前,只怕是没有时间再进行大规模地进攻了。
实际上也是如此,历史上在这一年里,宛城的惨败之后,曹操接下来很长时间都没有余力再度领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