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御医改行做刺客(1 / 3)

重生朱棣之子 步惊俗 2161 字 2022-04-06

散朝后。

武英殿。

“算算日子,郑和也该到太仓刘家港了。”

朱棣负手而立,盯着大九洲寰宇图上大明东南沿海的区域,沉声道。

李兴侍立在侧,恭声道:“奴婢上次奉陛下之命,率领船队护送施进卿等人前往旧港,来回历时半年有余,如今正值秋季,从泉州北上刘家港,常会遇到逆风。”

大明东海海区的季风特征是冬季海区盛行偏北风,风向稳定,风力强劲;春季为季风转换期,风向多变,风力较弱;夏季海区多偏南风,大部分时间风力较弱;秋季为季风过度期,过渡期较短。

朱棣道:“太子回来没有?”

他让朱高煦多加关注郑和回航的情况,这才有此一问。

朱高煦奉皇命,早已传令东南沿海各卫所,利用沿江、沿海哨塔观测海上动静,一旦发现郑和船队,立即报告消息。

李兴刚想回话,朱棣耳边就响起了朱高煦的声音。

“爹,太仓卫指挥使平安派信使快马来报,郑和率领的船队不日即将抵达刘家港。”

朱高煦手里拿着一封信,快步走入武英殿,来到了朱棣身边。

“保儿来信了?”

朱棣一听是平安派人送来的信,精神为之一振,连忙伸手接过朱高煦递来的信封。

平安,小字保儿,他的父亲济宁卫指挥佥事平定,在洪武元年跟随常遇春攻克元大都时战死,朱元璋便收他为养子,令其成年后继承其父之职。

青年时的平安,曾随朱棣出塞作战。

洪武末期,朱棣入住东宫后,朱元璋把勇猛敢战的平安升调入京,任命其为春和殿殿前守卫。

朱棣继位之后,为了掌控太仓,便把心腹干将平安调为太仓卫指挥使,令其负责太仓一带的军事。

明初,额定太仓卫漕船一百三十五艘,每艘船十一名士兵押运,军运漕粮时常常“趋驰十万兵”,声势浩大。

洪武二十六年,朱元璋命令在太仓南码头兴建运仓,建成仓房九百一十九间,贮存朝廷的粮食。

当时的苏州府,负担了全国十分之一的税赋,而太仓又负担了苏州十分之一的税赋。

且太仓的造船业尤为发达,在太仓武陵街有两条巷子叫作“铁锚弄”,专门为船场生产铁锚,大船的铁锚重几百斤,甚至几千斤。

太仓富甲天下的财力和物力,为郑和出使海外提供了雄厚的物资支持。

郑和船队的粮船、战船多产自太仓刘家港所在的苏州府船场。

和京师宝船厂制造六、七千吨的豪华大船只不同,苏州府船厂主要以建造战船出名,特别是二、三百吨的中小型战舰,船头斗盖用坚硬的木头做护围,遇到盗贼就将石碇绞在船头,以便冲撞敌船。

许多快船上配置了砍刀、钩镰、标枪、弓弩、飞镖等冷兵器,还装备了各种火器、如火枪、火球等。

历史上,从洪武初期至永乐中期,大明朝廷平均每年经由太仓刘家港的海运漕粮就达两千八百万石以上。

朱棣把平安安排在太仓卫,可见对平安的器重与信任。

“算算日子,眼下这时候,郑和率领的船队估计已经驶入刘家港了。”

在朱棣低头看信的同时,朱高煦补充道。

据后世考证,郑和下西洋所用的十二张帆宝船,日均航速达到一百海里,最大航速甚至可达一百三十海里以上。

也就是说,从泉州到刘家港,最快的话,只需要十几天的时间。

“好。”

朱棣把信装入信封,转身走到屏风舆图对面的交椅上坐下,随手把信封放在了案几上,然后示意朱高煦过来坐下说话。

待朱高煦坐下后,朱棣挥手让李兴退了下去。

于是,武英殿内,就剩下了父子二人。

“高燧在泉州主持市舶司事务,郑和率领的回航船队,有部分就停靠在泉州休整,没有北上。他上次来信你也看了,现在保儿来的信,你也看了,发现什么异常没有?”

朱棣沉着脸问道。

不久前,赵王朱高燧来信报告说郑和船队已抵达泉州,并提及回航货船有八十七艘,但平安来信中提及的回航货船,只有八十艘。

换言之,从泉州来刘家港的货船,少了七艘。

“平叔(平安)行事谨慎,不会弄错货船的数量,这里面必然另有隐情。”

朱高煦思索一番,弄清了朱棣所指的异常后,开口说道。

朱棣沉声道:“高燧自离京前往泉州之后的这一年多,安稳老实了不少,锦衣卫亦不曾察觉到他的异样,莫非他另有所图?”

“爹,三弟或许是过于劳累,记错了数量,又或者是点验船只的官员一时大意,数错了货船的数量。”

朱高煦自然不能在这个时候抹黑朱高燧,他要展现身为储君的大度与宽仁,必须得想着法子为他的三弟说好话。

“但愿如此。”

朱棣先是面无表情的说了一句,然后侧目看向朱高煦,低声道:“自上个月墨巧司专研无烟火药的研究室发生意外爆炸,伤了两名工匠后,你娘几乎每隔三、五日就会做一次噩梦。”

“都怪孩儿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