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别想睡好。”
本来刘承宗在城外种地就已经挺气人的了,但说实话这个气人效果对军队来说其实并不成功,他们喜欢种地就种嘛,无非是种点豆子、种点玉米,都是仨月成熟的作物。
这个事情其实只会让凉州百姓对洪承畴咬牙切齿,城上守军不会觉得有什么。
毕竟种地这个事吧,它是个很漫长的行为,没有哪个天条规定,一块地里长出的庄稼,谁种的就得谁收。
你今天种下了,并不代表仨月以后你还有命收粮。
但鬼兵困得睁不开眼没法出去夜袭,是真把城上将领军兵气坏了……他们都觉得这个刘承宗得多坏啊,事事都卡着他们的点儿。
其实刘承宗没那么多坏心思,整个夜晚,他都在凉州城西边五十里的丰乐堡睡觉,睡得可香了。
在凉州城西的军队是丁国栋率领的肃州营、蜂尾针率领的甘州营在西北,他们后边压阵的是高应登的大营。
刘承宗其实没有守城经验,五年来他野战打得挺多,攻城并不多,至于守城,则是真没守过。
在凉州之役开始前,他根本就不知道守城军队在遭受围攻时会具体做什么。
但洪承畴把凉州守城的计划安排得事无巨细,三劫会又交上了洪承畴的守城手册,事情就朝着有意思的方向发展了。
凉州城里的守军,一天吃三顿,每顿饭的时间,四面城墙守军用什么来声音来传递警兆、传警时用几声代表什么情况,四门守军与预备队平时会驻扎在城内什么位置,他们准备何时出城以及出城时使用什么样的战术。
元帅军闭着眼,都能背下来。
就这还想睡觉?还想鬼兵夜袭?
次日一早,天光大亮,赶在日头还没那么伤人的早晨,城外军士又扛着农具干活去了。
防备西门守军出城的蜂尾针,还专门派人到城下宣读他们大元帅的意思,使劲儿声讨了一番洪承畴毁坏田地的恶行,让守军告诉城内百姓,元帅军没有跟凉州军民为敌的想法,我们一路过来军民依附,深得人心,你们还投降了吧。
话刚说完,城上守军就礼貌地放了一架百虎齐奔。
蜂尾针很生气,但他当时没有动作,一直到太阳毒辣起来,一些士兵扛着农具回来,就让人在城西二里架起了大炮。
一帮子炮兵军官聚在营帐里,对着他们自制的凉州布防图看了又看,最后圈定了一个大概位置,让军兵放了三炮作为还击。
他们圈定的那个位置,名字叫隅首,意思是东西走向大街上跟南北街道的交叉口,这个地方通常在开集时也是集市所在。
凉州城内有三条东西向的大街、三条南北向的大街,一共九个隅首,他们瞄准的就是离西门最近的三个隅首。
按照手册要求,守军的预备队平时会呆在隅首附近,等待集结号令。
蜂尾针之所以要等太阳毒辣起来,就是因为这个时候守军没办法躲在西城墙根儿遮阳,肯定都会在隅首附近的宅院、屋舍和店铺休息。
毕竟他们的炮本来就是间接瞄准,想准确命中隅首很难,扩散到旁边宅院的概率很大,所以要等毒辣的太阳把人撵进屋子里,这样轰击起来就一举两得了。
打到隅首没打到人,没事,打得很准,恐吓效果达到了;没打到隅首但打上几片碎瓦,刚好有军队在附近,目的也达到了。
这三炮一个人都没打死,但确实把聚集西城三处的守军吓得够呛,除此之外还把东城墙的守军慌得不行。
西城守军害怕,是因为他们真看见炮弹落在附近,七斤重的铁球越过城墙,坠在他们屯兵地点附近,一颗炮弹可以说是巧合,三颗落在三条街道交叉口,还全是他们的屯兵地点,怎么能不害怕?
而东城的守军惊慌,则是因为洪承畴的手册里,四面城墙传警是不同的声音讯号,以防预备队乱动,同时也避免了各处支援被城外敌军调动的风险。
城南紧急,擂大鼓;城西紧急,撞大钟;城北紧急,齐鸣锣;城东紧急……发炮三声。
聚集在城东的预备队都是一宿没好好休息,从士兵到将领,精神状态都非常差,迷迷瞪瞪中透着紧张,突然听见三声炮响,都来不及分辨方位,就乱哄哄地集结列队,朝城墙上冲过去。
冲到城上,东城守军都傻了:“城外一个人没有,你们火急火燎跑上来干啥?”
东城墙外边是真没有人,刘承宗布置的包围圈是大包围圈,城东最近的元帅军是魏迁儿大营,这家伙正在东南四十里外占领边墙呢。
而且凉州城的东城墙,本身就很难打,西城墙算难打的,外有月城、内有瓮城,东城墙更过分,外边直接建了座关城,就等于给城外整个东关修了城墙,连成一体了。
魏迁儿一看这还有啥好围的,在城外留了点塘骑,直接往东南走了。
三颗炮弹,蜂尾针确信自己可以跟城上守军好好交流了,但还没等他再派人沟通,当天下午,来自肃州营的丁国栋先生就抢走了话筒。
他们俩营是轮换睡觉,在城外主要任务就是种地,顺便劝劝敌军,除此之外的潜在命令是诱敌,刘承宗根本就没有让他们攻城的打算。
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