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妙想也是道教中一位有名女仙。
《太平广记·卷第六十一·女仙六上记载说,她是苍梧山的道士。
王妙想不吃五谷,驾驭气息,住在黄庭观旁的水边。
她精诚朝拜,想念丹府,因此感通。
每到月初一,常有奇异的光影云物和重嶂幽谷出现,人很少到那样的地方,王妙想也不曾把她见到的情景告诉别人。
如此过了一年多,“闻天语”。
再过一年多,突一天灵香郁烈、祥云满庭、天乐大作,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为首一人,羽衣宝冠,佩剑曳履,升殿而坐,身披五光,群仙数百簇拥着他。
他告诉王妙想自己是“舜”,以前理国劳倦了,就来苍梧山修行。
这次显灵,是看了地司奏章,知道王妙想在此山三十多年始终如一,守德不邪,心想贞神,遵承道戒,心诚至极。
因道不弃人,故此前来度她。
他将自己修行的经验、《道《德二经、和驻景灵丸,传授给王妙想。
此后每一年或者三五年,都会显灵教导王妙想,十年后王妙想就成仙飞升了。
王妙想修行的法子很奇妙,是一种近似于“黄庭观想”的法门。
首先要瞑目安坐,精神冉冉乘空,至南方之国曰“扬州”,上直牛斗,下瞰淮泽。
接着入十龙之门,泛昭回之河,瓠瓜之津,得水源号“方山”,四面各阔千里,中有玉城瑶阙,云“九嶷之山”。
一旦在观想中寻到了“九嶷之山”,那这法门的根基就立下来了。
“九嶷之山”有九峰,每峰有一水,九江分流其下,以注六合,周而复始,又溯上于此,以灌天河。
如此上下流注,周于四海,导九州、开八域的功行,皆从“九嶷之山”来。
“九嶷之山”有三宫,一名天帝宫,二名紫微宫,三名清源宫。
九峰者又殿室,其下有宝玉五金、灵芝神草、三天所镇之药、太上所藏之经,或在石室洞台、云崖嵌谷。
因此修行者需自居“紫微宫”,坐镇“九嶷之山”,而后观想出“身神”为“真官”,入驻到九峰殿室中为主。
同时还要有灵司主掌,巨虬猛兽,螣蛇毒龙,以为备卫。
九峰者一曰长安峰,二曰万年峰,三曰宗正峰,四曰大理峰,五曰天宝峰,六曰广得峰,七曰宜春峰,八曰宜城峰,九曰行化峰,下有宫阙,各为理所。
九水者一曰银花水,二曰复淑水,三曰巢水,四曰许泉,五曰归水,六曰沙水,七曰金花水,八曰永安水,九曰晋水。
此九水支流四海,周灌无穷。
山中异兽珍禽,无所不有,无毒螫鸷玃之物,可以度世、养生、修道、登真。
山水皆得,不假外求、自适自足。
……
王妙想是“舜帝”亲自显灵点化、和教导的弟子,她走的是上古炼气士的路子。
与今盛行的五仙丹道不同,丹道修行炼的“气”,就是灵气,是形而下的东西。
但炼气士们炼的“气”,或许更应该称作“炁”,是更形而上的东西。
炼气士们认为炁是天地的根本,追求一种与天地自然的和谐共生。
他们看重与天地之间的因果,认为向天地索取了什么,就该想方设法还回去。
与“上古炁法”对比,“今法丹道”就会显得更注重与人的因果一些。
炼气士们口中的“道场”,仅是指自己修行的地方;其真实的“道场”,其实是整个天地自然,以“天地”为“道场”。
在“炼气化神”大境中,他们与“金液”对应的小境,叫“玉液”;而与第八小境“道场”相对应的境界,则叫“大块”。
炼气士有个特点,那就是在“炼神返虚”大境的修行,会十分之缓慢。
在结出“元婴”之前,他们的修行是先向天地索取,然后再回报。
而后“元婴”之后,则是先付出,再以天地的回馈、作资粮来修行。
这样当然就要慢上许多了。
这种修行方式,按照他们的说法,就叫做“积攒外功”。
待“道上有功、人间有行”,“功行圆满受天书”后,道行才可进步,追求的是“于天地有大功、于今古有大行”。
虽然进度慢是慢了点,修行的步骤繁琐也繁琐了点、拖泥带水很麻烦,不过这样做也不是没有好处的。
那就是炼气士们的灾劫,是要比丹道修士要少上非常许多的。
大约也是因此故,炼气士们总是处事淡然、气质悠远而平和。
不像丹道修士锐意进取、咄咄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