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三章 变相发配(1 / 2)

不成想才进大殿,就见太后身边站着一个他万分熟悉,同时又万分厌恶的人。

能让皇帝有这种感觉的,普天之下除了桓王百里洵,还能有谁?

藩王若无皇帝允许,是不可以随意进京的,眼下百里洵竟然在事先完全没有奏请的情况下,悄无声息地进了宫,简直就是没把他这个皇帝放在眼里。

真以为有了太后庇佑,就可以为所欲为了?

一看皇帝的表情,就知道他动了真怒,真是不作死就不会死。

百里洵看到皇帝进来,心下虽然不愿,但到底还是立刻起身行了个礼,皮笑肉不笑道地屈膝行礼,“臣弟给皇兄请安,两年未见,皇兄的气色更好了。”

“起来吧。”皇帝面色沉了沉,但到底还是忍着没有向百里洵发作,只面无表情地看向太后道:“原来母后在这儿呢,儿子一个恍惚,还以为自己是在睡梦中走错了地方,去到青海桓王府了。”

看到皇帝进来,太后面上发自内心的笑容很快敛了下去,取而代之的则是惯常的淡淡,笑容,“哀家在病中难免烦躁,皇帝国事繁忙自是无暇顾及,让洵儿他们在哀家身边陪上几

日,也算是替皇帝尽的一份孝道,皇帝说是么?”

皇帝认为自己这些年也算是见多识广了,但这样新鲜的说辞还真是第一次听到,一时竟被气笑了,“照母后这么说,儿子不仅不该过问桓王为何会突然出现在宫里,还要好好感谢他一番了?”

小时候,他也曾真心对待这个唯一的亲弟弟,可这么多年针锋相对下来,那点所谓的血脉亲情早就耗尽了,摆在他们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你死我活。

“都是一家人,哀家太久未见洵儿,高兴之余难免拉着他多唠叨了几句,这才稍稍耽误了去给皇帝请安的时辰。”太后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做的过分,甚至还有几分不悦,“皇帝这么说,可是在怪哀家老糊涂了,连是非都不分了?”

难道不是么?

看着百里洵就高兴,看着他就这副模样?

皇帝隐在袖子里的手紧紧攥着,只觉得一口气横在心口,整个人都在爆发的边缘,若不是太后这些年是非不分,步步紧逼,他们兄弟如何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人心,果然是可以越来越偏的。

皇帝虽然对自己的亲生母亲始终抱有

一丝期望,但这么多年下来,也都磨的半分也不剩了,只淡淡道:“儿子知道母后离不得桓王,既然如此,儿子这就回去下旨,让您随桓王回封地颐养天年去吧。”

人非草木,他终究还是下不了死手,如此,便算是给太后留下的最后一丝体面。

“你这……”

太后怎么也没想到皇帝会说出这番话来,不由愣住了,回过神来刚要说话,却被皇帝先一步打断,冷冷补充道:“既然桓王在青海待不住,那就换个地方吧,朕瞧着关外就不错,你的封地就改去那里吧。”

什么!

百里洵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北关比青海还要偏远,皇帝这番举动,对他来说无异于变相发配,若真到了那里,别说还想着谋划什么大业,就连正常生活下去,都是一种奢望了。

百里洵心下只觉得五雷轰顶,勉强逼着自己镇静下来,开口道:“皇兄,孝敬母后乃是臣弟应尽的义务,但母后若跟随臣弟离京,外头只怕是要起议论的,到时候损了皇兄的贤孝名声,岂不成了臣弟的罪过?”

孝道大过天,皇帝最注重颜面,怎敢落下这样不孝的口实

,所以百里洵只当皇帝说的是气话,根本不相信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母后一心惦记着你,若朕不肯成全,才是真不孝。”皇帝面无表情地看了百里洵一眼,“以后你就好好奉养母后,至于其他的事,就不用费心了。”

扔下这样一句话,皇帝也不顾太后和百里洵阴沉的脸色,头也不回地转身离开了。

所谓的亲兄弟,早已成了不死不休的敌人,路途遥远,若路上有个三长两短,谁也怪不到他身上。

至于更改封地,如若没有万全的把握,他岂会做出这种决定?

皇帝心情不郁,身边的下人更是大气不敢出,生怕一不小心被迁怒责罚,直到彻底走出暗暗宫的范围,皇帝心里的怒气才算稍稍,冷冷问道:“墨渊来了么?”

既是要处置百里洵,必须要跟楼墨渊商量。

“司主大人已经进宫,算着时辰应该差不多到勤政殿了。”皇帝身边的内监回应了一声,随后又小心翼翼地询问道:“皇上,可是要奴才着人去瞧瞧?”

“不用了。”皇帝微微摇头,“桓王,朕绝不会再留了。”

听到这话,内监立刻做出一副愤愤不

平的模样,“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桓王这般僭越狂妄,已是失尽人心,您就算真处置了他,前朝大臣也断然不会有人反对的。”

“谁反对也没用。”皇帝心意已决,一字一顿道:“忍了这么多年,朕也算是忍够了。”

说话的时候,皇帝一个没有内力的人,愣是生生把大拇指上的玉扳指给捏断了,可见他心里有多愤怒。

“是。”

内监不敢再多说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