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9 发动机集合(1 / 2)

汽车厂除了帮机车总厂折腾,自己也很忙。

浮岛起飞后,铁路的能力出了问题,火车力气大,可跑短途几乎没有优势,一个货物编组就特别浪费时间,有这功夫,卡车都已经跑到了。

所以汽车厂的订单都有些忙不过来。

忙碌中也没忘记开发新品……其实主要原因还是忙不过来,订单往后排了几个月,还有人在排队,必须设法减负。

新品的目标是瞄准市场空白,并且可以用到柴油机的类型。

现在的公路车辆,有老爷车、面包车、重卡,用作坊单缸的拖拉机不算在内。

面包车是风谷工业区生产的,老爷车是黑水产的,两者以黑水并入王国为线,前后脚获得过汽车厂一定技术支持。

两种车最开始都是由汽车厂生产发动机,后来改为授权生产,最后自己改进。

其中面包车厂在风谷产业链的加持下进步比较快,很快有了自己的四缸汽油机,后来的黑水车厂则直接引进他们的汽油机。

汽油机和柴油机的区别,主要在于多个点火器,这东西是面包车厂求着机电厂帮忙弄的,四缸能用,但转速不能太高,点火器可靠度还有待提升,也许还有油料的锅。

两家厂都选汽油机,因为汽油的压缩比较小,活塞行程短,由此减小了震动及噪音,对于自重不够的轻型车会比较友好。

新城汽车厂没跟着参和这一波,他们的建厂宗旨就是造最好的柴油机,汽油机发展成什么样都根他们没关系。

汽车厂针对柴油机的研发时间很长,积累了不少柴油机型号,不过在销售端,仍然在用直列六缸。

直列发动机结构简单,可靠度极高,基本不会坏,如果动不了了,把发动机拆开来拿开水煮了晾干,擦好油组装起来又是一台新机。

缺点就是比较重,长度也大,不太适合中小型车辆。

所以在直列发动机方向发展出来的型号很有限,只有直列四和直列六。直列八曾经做出来过样机,测试后就没人管了,卡车不是火车,火车上发动机六米、八米长都能找到地方放,卡车里超过两米传动装置就没地方塞。

专精直列发动机之外,汽车厂也研究了v型发动机。

因为没有成车产品,也不用型号分,只算缸数,有v4、v8、v12三种。

v12开发出来,有打算生产一种高端重卡。

现有的直列六,功率两百千瓦出头,换算成小马力不到三百马力。

汽车厂的v12样机已经能做到450马力,就是耐久测试时不时出毛病,和齿轮组配合的也不好,一直在改。

v8v4的马力数较小,不过结构相对简单,成品可靠度更高些。

v4发动机早就卖过,但早期型号和现在的型号完全不能比,马力数都是60马力和110马力的差距。

通过论证、上报等流程,汽车厂决定走老路,卖v4发动机及其传动组,不造整车了。

还是因为重卡这边的半挂车类型多,需求也不小,这些大家伙制造工时比较长,除了自家任务,汽车厂还承接了部分蓝天重工的星型发动机生产。再开一条中型卡车生产线,技术工人不太够用,卖发动机和传动组,能更早的让产品落地。

说起蓝天重工的星型发动机,他们也是心大。

汽车厂管事的去谈的时候都有点哆嗦,怕自家厂子里出泄密事件把自己脑袋赔了。

但蓝天重工的理由很好,他们现在的发动机部生产能力不够,只够做水冷机,所以要把风冷机委托给汽车厂造,并且说了,如果红石、风谷的民用飞行器厂愿意买,也可以卖。

水冷发动机的起始点,是由狂风三的双发螺旋桨型的翼面负载能力不足引出的。

狂风三使用的发动机,单发功率400千瓦,两台一起才能把它拉到45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

这种发动机一圈九个缸,第二圈错开位置还是九个缸,加起来18缸才凑出400千瓦,实际单缸动力还不如汽车厂直列四的水平。只要暴力堆缸数就能爬功率,不会精细的打磨单缸出力也很正常。

蓝天重工也不是真的就放弃了双发方案,说到底双发都带来了更好的战场可靠度。

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时,还出了个14缸的方案,也就是每圈7个,些微增大的气缸大小,在保证出力不变的同时,把发动机稍微缩小了一圈。

通过这种改变,加上发动机舱的造型变化,可以直接从机翼结构梁里,连出一个发动机下挂接点。

……没有实用,直接论证阶段就毙了。

因为根据飞行员们的反馈,发动机舱里如果有额外空间,应该试着把起落架集成进去,以减轻折叠在翼下的起落架带来的额外阻力,而且这东西还影响高速动作。

一顿折腾下来,最现实的办法,还是做水冷,至于起落架问题,把翼根部分做厚一点就能塞进去。

两圈气缸,那是风冷的极限,改成水冷,三圈、五圈也不在话下。

水冷的纸面、试制十分顺利,只叠了三个样品,功率就从750千瓦爬到1050千瓦。

又经过几个样品的优化,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