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二更合一(1 / 4)

康熙见到路易十四后, 十分遗憾的同时,又有些淡淡的恐惧。

路易十四很像他。无论是雄才大略,还是对国内种种掌控和妥协, 都太像曾经的他。

路易十四已经看出了所有问题,但他选择想向国内贵族妥协,以保全自己和继承人的王位。

对路易十四而言, 他有顶着大寒灾开战的勇气,却没有像以前那样对抗国内贵族不合理要求的勇气。

路易十四甚至有些逃避。

他想,等打完这一仗再休息, 或许也不会让法国造成太大的动荡。

康熙想起十几年前,他第一次和路易十四通信时,路易十四在书信的字里行间透露出的睥睨一切的霸气和勇气。

现在这个垂垂老矣的法国国王,只剩下了对王位的执著和失去权力的恐惧。

康熙看着现在的路易十四,仿佛看到了垂垂老矣的自己。

当自己失去了健康的身体和灵活的思想, 当自己虽然想继续勤政却因为身体原因只能怠政和妥协的时候, 这个皇帝是不是当得有点可悲?

还好, 他已经下定了决心。

康熙最终放弃了与路易十四的交流,也没有告诉路易十四,他就是远在大清的路易十四的笔友。

康熙真的是一个很爱冒险的人。

他本来决定, 如果路易十四能壮士断腕, 他就向路易十四透露身份,然后加深两国贸易,互通有无, 稍稍替法国减轻一些负担。

康熙相信, 拥有一个壮士断腕的帝王的法国, 在路易十四死前, 都能让大清有利可图。他愿意付出一些投资。

但路易十四让他失望了, 他便走了。

路易十四不肯停战,其他国家也只能打下去。

大清的使臣们仍旧徒劳无用地劝说各国国王贵族,大清的商人们协助各国稍稍有良心的贵族和国王运粮食。

让大清人惊讶的是,大寒灾蔓延整个欧洲,但德意志诸国卖给法国、荷兰、英国的谷物,居然不比已经为这个大寒灾“大市场”攒了十几年家底的大清少。

诚然,大清的粮草还要用在其他方面。

比如支持远征噶尔丹,比如平定安南叛乱,比如支撑大清海军消耗……但有准备的大清,卖出去的粮食居然和毫无准备的、同样遭遇大寒灾的德意志诸国几乎打平,实在是让人不敢相信。

康熙还以为德意志诸国有什么积攒粮食的奇迹,特意扛着严寒去考察了一番。

考察的结果,让康熙沉默并愤怒了。

康熙虽算是一个在封建朝代勉强能说爱民的皇帝,但皇帝嘛,道德感就那样,你要说多爱民,其实也说不上。只是爱民和统治稳定搭上边,所以大部分封建皇帝才爱民。

就算这样,康熙都愤怒了。

德意志诸国卖粮食卖得欢,他们的平民大批大批死在了寒冷的冬季。

康熙知道华夏乱世中,也会有人吃土、人吃人的惨剧。

他的治下,也有因为官吏盘剥和遇到水灾、蝗灾过不下去而逃进山里的人。

但康熙好歹还会赈灾,还会想方设法让那些把百姓逼反的人滚蛋。

德意志的贵族们只会派他们高贵的骑士们挨家挨户踹门抢粮食,连一点点谷糠都不放过。

大清卖给他们的粮食,他们也迅速倒手转卖给其他国家。

德意志那些国家太小了,平民太分散了,他们就算反抗都组织不起来力量。

所以德意志诸国的贵族可以放心盘剥那些平民,完全不用担心他们饿疯后造反。

至于平民死光了,这不是还能从其他地方抓人吗?

这还能算国家吗?康熙陷入沉思。

他很快想起了顾炎武的话。

“这是文明之争。”

康熙闭上眼,直面乱世外国平民惨状的震撼,让他心中许多信念动摇。

康熙回到荷兰的庄园,从书架暗格中取出一本书。

一本名为《火种》的书。

这书不知是谁所写,已经在海外暗暗传播了许多年。当初胤礽出海时,就带回了这本书。

康熙已经将这本书列为禁书,不准其在大清传播。

但这种禁书,他本人肯定是会细细研读的。

这一本《火种》,已经被康熙摩挲出毛边,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和标注。

康熙越看越害怕,害怕到想要联合欧洲其他国王,一同禁掉这本书。

但现在,康熙放弃了这个打算。

他不是不想禁这本书了,而是知道没用。

因为求生是人的本能,向往光明是人的本能。欧洲的平民快活不下去的时候,越是禁止的事,他们就越会做。

就像是他惧怕大清的灭亡,但也很明白,如果大清连续出两三个昏君,立刻就会灭亡,谁也救不了。

杀人、禁书、高压统治,统统没用。

就像是前明,它难道是亡在大清手中吗?

不,它是亡在连绵的天灾、内斗不止的官员、有心无力或者无心也无力的明朝皇帝手中。

大清只是进入了这间已经烂掉了的屋子,成为了新的主人而已。

如果大清灭亡,也一定是

Tip:书名会因各种原因进行更名,使用“作者名”搜索更容易找到想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