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有带鱼来”陈三妹弱弱地道。
“一升大米可以换一筐鱼的!再说你家粮食能富裕到哪里?”
“三妹啊,沐西说得对,你还是量力吧!你看你跟两孩子吃穿用哪个不花钱?雨欣的衣服还都是沐西拿旧衣服改的,若你买布做可不要花钱?咱们过日子每一步都要精打细算,眼看着过节了,总要给大人孩子弄点吃的。”
“我养娘就是说快过节了,家里没米下锅才来的”陈三妹哭起来。
“那就让他们多弄一些鱼菜来,我们跟他们换!”吴嫂无奈啊!陈家不能出海只能在沿岸河道弄点东西过来换粮食,想想也够可怜的。
“让他们弄些海鲜吧,我也用米换一些,正好过节吃。”沐西道。
“嗯!谢谢嫂子们!”陈三妹眼里的泪是感动的。
“这几个钱真的不够花,你看我家那小子,天天淘气的要死,衣服鞋跟吃的似地,哪样不花钱?眼看着要上学了,别的不说校服书本是一定要买,可这钱呢?”吴嫂马上发愁自己了。
“我看晓华也大了,倒不如你做馒头豆包出去卖,嫂子一手面活真是好呢!”沐西提醒道。
“也是!晚上我就发面,明儿去外面看看,若有人买最好了!”
“我给嫂子帮忙”三妹的普通话学的七七八八,跟他们交流是没问题了。
“嫂子开始应该让三妹帮忙,不然你没办法与那些人沟通。”
“行,面不够了可要用你家的!”吴嫂道。
“没问题,我这里还存了一些,这月的都给你!”
吴嫂大白馒头在第二日出锅了,在沐西的提醒下蒸的不大,一块钱五个,别人想少买也花不了多少钱。孩子给了沐西,两个女人借了一辆三轮车就去了闹市区。
上午去的,下午回来的,吴嫂拎了一兜芭乐果笑逐颜开,抱起飞扑来的闺女亲了一下:“想妈妈了吗?”
“想!”小丫头咯咯笑,沐西看两人样子就知道卖的不错。
“都卖了?”
“卖完了!他们还就没吃过咱们这大馒头!我看那边市场生意真不错,我跟三妹商量了,以后就去卖馒头,你要不要入伙?”吴嫂放下闺女问沐西,将芭乐给孩子们。
“我就算了,你看我是那块料吗?你们去,孩子我帮你们带”
“行,我们也不白让你忙,你家的馒头我们包了!面该怎么算就怎么算,我们可不能白用你家的!”吴嫂将二人商量的结果告诉沐西。
“行啊,孩子们明年就能去幼儿园了,我以后写点东西,一样能补贴家用。”
“你是才女,呵呵,孩子交给你我们都放心!”吴嫂道,因为沐西偶尔就会教教雨欣,小丫头三周岁了能将数字数到一百,还能背出一些简单的诗句。
“你干脆去幼稚园做老师多好,我们的孩子都放心交给你带。”
“那么多小孩子我受不了,带几个还可以,那么多头疼!”
吴嫂知道沐西家道殷实,在出阁前那就是小姐,挑三拣四的自然理解。再说她就没看出沐西家缺过钱,不缺钱当然可以任性,不需要费尽心思想怎么过日子。
陈家人再次过来带了很多蛤蜊海螺虾蟹,咸鱼,沐西用大米换了不少,不然平时也要吃。吴嫂和周嫂帮着张罗着将带来的东西全部换了出去。
陈家人带着东西走了,吴嫂和陈三妹开始了卖大馒头的生涯,沐西继续做着保姆,手里用毛线编织着孩子大人的衣服,这里的冬天又湿又冷,看似温度不低,却让人很难受。
到了冬天沐西就将炉子弄到室内,不然她受不了这鬼天气!
前面那排都是福广人,家家门口晒了不少咸鱼,风一吹就能吹倒后排。沐西带着孩子过去看过,那些鱼在夏日都是生蛆的,这怎么吃?但看那些人各个吃的欢实,沐西也无语。
不知谁家天天用辣椒炝锅,引得孩子一阵阵咳嗽。他们这群人过来都是混搭了,按职务按性质,按人口等等,总之前后还有不认识的。
不过很快就认识了,有人过来跟吴嫂买馒头,都知道吴嫂家的馒头好吃,慢慢眷村里的女人们偶尔想吃了就过来买。这样的事多了,吴嫂便将卖馒头的事交给了沐西。
女人们好像天生喜欢聊天串门,买馒头却要聊上一会儿,问问老家,问问孩子,慢慢便熟悉了。“你是云南的?我是四川的,咱们离着很近哪!”来人秦招娣丈夫在海军,丈夫是福建人,她却是川妹子。
于是,沐西得到了她自己做的辣酱,入冬跟着学做腊肉、腊肠。秦招娣做了也是拿去卖,家里三个孩子不弄点钱不够花。
“那个花椒麻椒能不能磨碎了做肠里?”沐西看她就是将整粒的麻椒花椒拌在肉里很是不解,吃一颗那嘴里是什么味道。
“我们老家就这样做,这样做出来才够味!不过你说的有道理。”秦招娣考虑到自己要去卖便改变了做法,将调料磨细后再与肉混合。
沐西还是很喜欢吃五香味的,微微带一点咸甜味,很适合大众口。腊肉是人人喜欢的,还能放,沐西做了不少,一条条挂在房檐下,孩子们仰着小脖看得流口水,就连最小的雨生都喊着吃吃吃。
沐西用腊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