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心与理(1 / 3)

堂堂大乾宰相专人邀请,自然不是因为平安乐善好施,而是要把魏立人的事情影响消除到最小。

李严不是道德先生,在谈学术之前,首先是一名权倾朝野的巨擘,便是武温侯也要被他当面斥责,礼部尚书姬常月也要被他赶走。

魏立人的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公开了讲就是文官集团对于武力的介入,将自身的影响力投入到武官派系之中。

在这样关键的斗争时刻,任何把柄都不能落在敌人手上,因此李严的动作比任何人都要快,当平安进京以后,便邀请到了相府,把一切的姿态都做足了。

如果平安喜欢名声,那宰相自会虚怀若谷,让你扬名立万,互相成就,演出一曲老前辈提携后进的美好故事,传出去以后,立刻轰动京城。

如果平安需要正义,那么李严会告诉他关于文官的正义,不能让武夫当国,那会是天下大乱。

如果平安需要利益,那么天心学院对他敞开大门,帮助他成为这一次科举的大赢家,因为考官是他们的人。

但千算万算,李严万万没有料到,这位新晋的大乾举人,竟然信奉理学,难道他不知道如今的朝廷是心学当道吗?

大乾皇帝为了推行文风,在这二十年里考官年年都是心学派系的人,武温侯这位理学大家,虽然名声不小,但从来没有机会主考过科举,理学只在民间有影响力,在官方面前顶多能做举人,进士除非你自身过硬,否则难如登天。

强如武温侯这样的理学大家也只能当探花,休想奢望状元。

读书人都是聪明的,也是最现实的,上你的学院不是为了听真理,而是为了当官。

没有官做,谁听你的学说?

心学的考官绝不会录取有理学倾向的考生,对他们执行赶尽杀绝,满门抄斩的政策。

要么改换门庭,要么别想做官。

如果不是地方世家还出了一些理学考官,如果不是还有武温侯在强撑着理学的脸面,恐怕大乾早就没有理学存在的土壤。

所以李严没有料到平安会在自己面前,说出他崇尚唯物的论调。

这分明是给自己的科举考试判处死刑!

不,他认为自己强到可以改变规则!

就是心学主考官,也不敢罢黜他的文章。

好一个傲慢之徒,老夫倒要看看你有几分真才实学。

“圣人出,皇河清,这皇河为何而清?为民意而清,为圣人而清,这是自古的道理。”

皇河乃大乾南方的命脉,灌溉十州之土地,但泥沙极多,河水呈黄,又因上古圣皇盘的赐名,故名为皇河。

历代读书人都以皇河清代表天下大治。

“我等心学之人,为何要教化万民,便是要让民意酿成,海晏河清,重现上古皇朝之治。”

“心诚则意达,世间再无难事,何用礼教束缚人心?”

李严侃侃而谈,便是依云,柔然公主都暗自点头,认为极有道理,更不要说李知行,连忙拿起书卷,连忙记载。

“李严先生此言谬矣。”平安精通地球历史,也精通大乾历史,这样的辩论难不倒他。

“要让皇河清,需熟知水性,后筑堤坝,再掏泥沙,与圣人无关。”

“无论出不出圣人,皇河都在那里。”

果然是死硬派的理学传人,这股万物之理与心无关的调调,李严不知在多少理学大家那里听到了,武温侯洪玄机便是其中之一。

这些都是奸邪小人。

洪玄机鼓吹理学,主张人性本恶,要用礼教束缚人心,打磨意志,方可成就完人,真人,善人。

但他的学说最危险的就是这点。

如果人性本恶,那么君王的一切作为都是合理的,根本不用害怕民意反噬。

只要君王能运用好理,能有效进行镇压,那江山自然永固。

而李严鼓吹心学,主张人性本善,要用认知和教化,恢复本性的善,让心意通达,从而圣人降世,改变世界。

在这一套理论下君王也要受到道德的制约,不可肆意妄为,以免遭到天谴。

除开唯物与唯心,何者为第一性这样的学术问题外,两人的政治目标也是完全的死敌。

“平安先生大错特错,心诚则意达,此等壮举,史书记载不绝于笔。”

“上古之时,有神农氏尝百草,为民寻药,身中百毒,百姓听闻,祷告上天,有麒麟出,献秘宝,至此百毒解,黎庶兴。”

“此非圣人之心而达天听乎。”

李严同样手法老道,辩论要讲案例,既然平安说治理皇河与圣人无关,那他就举出种种圣人改变世间的例子。

学术要讲证据,要讲案例。

读史书就是为了找证据,讲案例。

普通人听到这里,举不出例子就会被他成功辩驳。

但平安是谁,当年在年轻的时候,就与各路学术高手论战,这种反驳完全是小场面。

“上古之事,谁知真假?自古以来伪书不绝,岂是真凭实据?”平安直接指出,你的例子含金量存疑,不能作为例子。

“史家之笔,碧血丹心,岂容他人质疑!”李严闻之色变,这等直接指责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