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谱带着梅比阮若进入博物馆藏间,与其说是馆藏间,不如说是挖掘现场,上面就是复建的黄帝祠宇,四十年前挖掘现场发现的虎胫骨圆环饰物、圆形的玉石、人形绿松石以及陶罐碎片等物件就散落在玻璃罩里的泥地上。光线阴亮,四周墙壁上显示挖掘现场时的动态情景。那时的梅谱和宁云震比现在的梅比大不了多少,两人在泥地里小心细看这些物件,兴奋异常,最后拿了一颗绿松石而后画面切换到断代仪扫描上,显示出4184时,现场发出一片欢呼声。梅谱带着梅比阮若进入无尘室,给两人进行吸尘处理,完了后给他俩全身都喷上一层绝尘膜,梅谱手掌按在玻璃门边上的信息采集处,玻璃门缓缓打开,梅谱带着梅比阮若进入挖掘现场,慢慢走近出土的物件边蹲了下来,梅比用手轻轻触碰环形虎胫骨、松石等物件,历经四千年,除了缝隙处有暗红褐色条纹外,其他光洁处似被磨得极其光滑,圆形的玉石珠直径约三厘米左右,并非十分的圆,周边已有暗红褐的浸色,人形绿松石较大,举捧着笨拙的双手,纹路古朴,成蹲状,身体内被掏空成圆柱形,估计是插在手杖顶端。玉石珠子最初应该是捧在人形绿松石的双手上,时间久了脱落下来,人形松石大部分颜色还是鲜艳的蓝绿色,局部地方也呈黑灰色和暗褐色,部分被浸染也呈红褐色,且尾部已质变,绿色褪尽成灰白色。
“这些物件到时候还是要拿出来,一件一件扫描进设备后才能技术性复原,如果保留现状,设备过于庞大暂时还没法移动到现场”梅比对父亲说。
“这个没问题,到时数据采集完我们再放回原位,保留最初的出土状态,目的也是为以后的考古研究提供最真实的依据,中国近现代考古挖掘,初期因为缺少现场保护条件,物件全部被收纳至相关博物馆,失去当时很多的原始数据,为以后的复原增加了难度,很可惜。”梅谱说道。
“这个手杖一定是族长的吧,为什么会在这个地方?其他盆罐却在另一个地方,难道是先祖祭祀后,这个权杖一直保留在这个位置供奉的么?”阮若疑惑道。
“有这个可能,权杖族长只有一位,就是最初带领族人到这来的人,随着年岁大过世后,后人祭拜祖先,他也成了被祭拜的对象,先人们或许有泥像,但族长牌位却用权杖代替,所以这个地方很可能就是最初的祭祀祀堂,而盆罐和松石串出土处应该是后人守护的地方,能在此守护也算是后人中的头领,中间可能还经历纷争什么的,到后代再回来祭祖守护时,又更换过地方,但都在这片山坳范畴之内”梅谱分析道。
“权杖出土后我们县里、省里也组织探讨过多次,每年的祭祖大会我们也都会抛出这个话题请各路专家来论证,但都未能达成一致共识,所以还得借助复原手段来推演,但愿这次申报能落实下来啊!”梅谱继续道。
“嗯,上帝之手落实下来后,对地方的历史复原至关重要,不仅可以溯源至上古时期,之后的历朝历代缙云演变脉络也都会倍加清晰,这对后人了解前人真实历史、认知自我启迪未来有着重要意义”梅比说道。
“仙都周边出土应该还有不少,这些也都陈列在馆内吗?”梅比问父亲。
“嗯,还有不少,近现代的就不用看了吧,我们看看那些接近上古时期的。”梅谱应道。
三人脱了防尘鞋服走出玻璃馆,继续向西走去,穿过连廊进入一个叫周边先民馆展厅,大大小小全部是真空玻璃覆盖的周边挖掘的藏品。有些散落面积太大的被集中化,而本身集中挖掘的,连出土地胚都被整块搬进博物馆,目测最大的有五十平米左右,带有房屋建筑地基石块,木柱桩基和出土带花纹的陶罐碎片、铜削刀、箭镞以及少量榫卯结构的干栏式建筑木构件,一个陶罐内还有多种碳化的谷物颗粒等。
“这里都是三千年以上在这周边挖掘的物件”梅谱道。
“这块是2103年周村考古发现的,那一堆有碳化谷物的陶罐是2089年上章附近考古发现的,还有这些榫卯结构建筑木构件是我们2109年在咱东方盆地西山发现的。时间有前后,但都在3000年至4000年前之间。这一阶段的考古发现总共有34处之多,但大多是平常的,只有几个有特别价值。”梅谱继续道。
“嗯,这些大部分我都有影像,我们江浙脉络还是连贯的,历史长河的复原数据里几乎可以按顺序,每年都有,但绝大多数是雷同的、相似的、小型的,大型或大墓出土的不多,咱们这些物件都可以为那个时代作补充、佐证,最好我们能发现大型事件证物,如政权更迭、战乱、天灾等大事件遗留物件,这样复原会让过往更具桥段节点和真实性”梅比说
“得借助更高科技的三维探测扫描仪才行,对全国各地进行地毯式扫描,看看是否有大墓或大遗址存在。有希望的!上回听国家科委透露,我们要把低轨卫星送上天,专门扫描地表下成分结构,但把全国地底下都扫描一遍估计得花上半个世纪,不然扫薄薄的表面一层,不会有什么大发现的,最起码得扫描地表以下一百米范围,这样地下有什么东西都隐藏不了了,如能全部扫一遍,估计历史脉络能推进百分之二十啊!”梅比感慨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