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开学宴(2 / 2)

王朝寿过世家 金叉溜 1773 字 2022-04-19

有的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有的是“下里巴人”,通俗易懂。

如此下来,虽是生活在同一片九州大陆上的人,可也会出现“生而同声,长而异俗”的情况。故此,语言、文字的统一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国语”这门学科在这种形势下,也是应运而生,不过因为各州郡的出工不出力,普及“国语”这件事一直都进展缓慢。也多亏三十多年前,上任雍州王--赵稷,在一统雍州后,实行“书同文,车同轨”、言同音的政策后,统一六国文字,将过去雍州境内六国文字繁杂的局面结束,将“秦语”作为雍州的官方语言。

几年后,秦王赵稷代表雍州主动与大夏进行谈判,而这场谈判的结果就是--秦国代表雍州,将雍州的实权还给大夏,大夏兵不血刃地将雍州之地收回囊中,百姓们免于战火的涂炭,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

身为秦国的王室,陇西赵氏在这次谈判中,虽然是将雍州之地输给了大夏,不过陇西赵氏的王室地位依旧保留了下来,能够行使的权利依旧与谈判前并无二致。唯一的两个改变就是,一,官方语言增添了国语;二,王室称号由之前的秦王改为现在的雍州王。

总的来说,这次谈判对于双方而言都是利大于弊。“书同文,车同轨”、言同音的政策与大夏推行的“国语”有异曲同工之妙。

也正是雍州王的产生,使得之前那些与大夏貌合神离的州郡,都积极执行大夏皇朝发布的诏令,加快了文字统一的进程,“国语”这门学科才顺利普及到九州各地。陇西赵氏在普及“国文”这件事上,功不可没。“国语”作为依托“国文”所产生的衍生品,也是为统一九州文化起了极大的作用。

“国语”这门学科经过陇西赵氏的一番助力,发展进程也是一日千里,经过这么这么多年的发展,这门学问也是渐渐变得晦涩难懂,不再局限于普通的日常交流,而是与各门学科紧密交织在一起,共同建造起一座坚固的知识大厦。“国语”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就相当于大厦的地基,只有地基足够坚实,才能万丈高楼平地起。

周明一众人等,跪坐在教室的锦席上,静静等候着教谕前来上课。

片刻后,从门外走进一位身着墨绿色长袍的中年男子,他头戴青色束发冠,手中捧着一本书,走进教室内。

过了一会儿,上课的钟声响遍整个书院,中年男子走上讲台,对着台下的周明等人道:“各位同学好,我就是这个班的辅导员,以后在书院里这四年,由我与各位同学一起砥砺奋进,希望在我的帮助下,各位同学都能学有所成,为大夏的繁荣,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然后,中年男子拱手对众人施了一礼。

“哦!说了这么多,差点忘了和大家介绍自己。”男子有些讪讪地说道。

随后,中年男子介绍道:“我叫陈谨行,耳东陈的陈,谨言慎行的谨行。”接着,这位陈教谕拍拍手道:“好了,请大家翻开书,我们开始上课了。”

陈教谕在讲台上开始讲课,此时所讲的,正是况卿先生的大作--《劝学》。《劝学》此篇,深入浅出地道明了学习的重要性,饱含了况卿先生对于莘莘学子的拳拳关爱之心。

况卿先生虽早已作古,可通过《劝学》这篇文章,如今的我们依旧可以凭借这篇文章,窥得况卿先生的风采,感受况卿先生浓厚的关爱之情。

这正是文字的魅力,让一代大贤的关爱之情可以跨越时空的阻隔,直达到每一位学子心中。

陈教谕的教学质量很好,上课时妙语连珠,风趣的很,台下的学生们都被陈教谕的讲课声吸引住了,没有人睡觉偷懒,学生们都很专注。

随着太阳逐渐西移,时间就像潺潺流出的溪水一样,不停地流逝着。此时,一道悠扬清脆的钟鸣声响起,宣告了这节课的结束。

陈教谕在听到下课钟声响起后,也是结束了课程,丝毫没有拖堂的意图。其实陈教谕已经将这一节课该讲的都讲得差不多了,自然也就没有拖堂的必要。结束了这节课后,今天就没有课了。毕竟是开学第一天,而且到了太学这个阶段,课程其实并不多,可供学生们自由安排的时间倒是有很多。

和周明同宿舍的宋浩、公输青青等人在下课后,倒是没有和周明一起回到宿舍,只有周明一个人独自回了宿舍。回到了宿舍,周明关好门,从袖里取出小离,放在桌上。这时的小离却是一动不动的,周明对此也是很奇怪,心里默默在想:“难道是提前进入冬眠了,可现在才十月呢?这也太早了吧。”

周明对此也是没有办法,低声自语道:“看来要带小离去看下大夫。”

周明想好后,也是说干就干,把小离揣进袖子里,走了出去。

周明在出了书院后,径直去了宁安街,他依稀记得,宁安街上好像有一家医馆。

(本章完)